领土缩水最严重的国家,依靠腌咸鱼发家,一举称霸全球近百年

熟悉世界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进入17世纪后,地球上总共崛起过三个世界性大国,其中两个大家都很熟,“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和现在的美国,而第三个嘛,很多朋友可能就不那么熟悉了,那就是荷兰。这也不奇怪,因为这个国家现在太低调了,提起他们,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奶牛和足球队,当然,他们的足球队也很低调,虽然有世界一流的水平,却一次世界杯冠军都没拿过。不过在17世纪的时候,情况可就大不相同了,那时的荷兰是绝对的世界经济中心,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全球有15000个分支机构,几乎垄断了全世界的海上贸易,让荷兰获得了“海上马车夫”的绰号。荷兰人的舰队也开遍了全世界,甚至还一度打到了我国的东南沿海。

作为一个人口只有几百万,国土面积也十分狭小的国家,彼时的荷兰人是怎么做成世界一霸的呢?我们当然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角度分析,但是,这一切的基础,都源自一种巴掌大的小动物,鲱鱼。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要知道荷兰地势很低,许多耕地是通过围堰筑坝抽水而形成的,面积十分有限,光靠农业种植,是难以支撑一个地区发展的,置之死地,荷兰人只能向海求生。荷兰邻近大西洋,鲱鱼资源极其丰富,当时没有保鲜技术,捕捞到的鱼还没等运回港口就腐败变质,无法当做主食,也没有商业价值,而且大海是公平的,荷兰人捕捞鲱鱼,北海周边其他国家也有捕捞,相比于他们而言,荷兰并没有独特的优势。

直到十四世纪,荷兰刀客,哦不,渔民威廉.巴尔克斯研究出可影响国运的腌鲱鱼规范化流程,他可以一刀就可以把鲱鱼切开,并同步去除头部、内脏和鱼骨,然后把鱼放进以1:20的比例调配的浓盐水,装入木桶封存,处理后的鲱鱼竟可保存1年之久!消息一出,举国震动,攻克了腐烂这一难关,渔船可以在远海捕捞6-8周,边捞边加工,直到船只装满再回港,效率比过去要高了太多,从此荷兰渔民可以放心去大西洋吃海鲜啦,回港后还可以将桶装鲱鱼长途运输到内陆、甚至出口到其他国家。有鱼吃有钱赚,何乐而不为啊?上到金融资本,下到活不下去的流浪汉都纷纷投身其中,进一步带动了很多产业的发展,如造船、织网、木材、盐业、物流、金融、军事、地理探索等等,直接结果就是荷兰远洋渔船数量暴增。鼎盛时期,荷兰在北海作业的捕鲱船就有3000多艘,5万多渔民出海捕捞鲱鱼,比欧洲其他国家所有渔船加起来都要多,首都阿姆斯特丹甚至被称为“鲱鱼骨头上的城市”。

而为了让渔民免除后顾之忧,荷兰人还专门组织了护渔舰队,在英法等国的渔民还在为北欧海盗胆战心惊的时候,荷兰渔船已经可以在真理(大炮)的范围之内,安心地从事这项“国家生意”了。到了17世纪,荷兰一举成为欧洲第一大渔业国,几乎垄断了鲱鱼捕捞业。成群结队的荷兰“鲱鱼巴士”遍布北海,有的干脆开到了英国的家门口。精明的荷兰人在捕捞鲱鱼时,还发现了新的商机。波罗的海沿岸的谷物产量颇丰,可南欧地区的谷物却总不够吃。而从荷兰到南欧的鲱鱼船,原本是要空船返回的,何不利用这个机会往南欧运谷物,然后卖掉呢?很快,本来简单的荷兰——波罗的海单向贸易,变成了遍布欧洲的关联贸易。仅仅用了三百年,荷兰人就以鲱鱼销售网络为基础,完成了从鲱鱼渔夫到欧洲“海上马车夫”的华丽转身,荷兰也从一个吃不饱饭的低地小国,一跃成为横跨四海的商业帝国,完成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大国崛起。

说完欧洲航海的大功臣鲱鱼,现在让我们把视线转回国内。涮羊肉,是外地吃货来到北京不可不尝的美味,鲜嫩的羊肉,配以香油、麻酱、腐乳等蘸料,绝对让人流连忘返,也很快就火遍了大江南北,不过很多小伙伴可能并不了解,这种美味其实跟行军打仗有关。军队作战,讲究简洁高效,在吃的方面也是一样。羊肉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主食,传统的清炖羊肉,耗时耗力,吃起来也很费劲,要自备刀子切,必要时可能还得直接上嘴啃。而涮羊肉就不同了,不需要很长时间的炖煮,一烫就熟,吃起来相当方便,也用不着右手刀、左手叉,一双筷子全解决,紧急情况下,甚至可以把头盔翻过来当成锅,直接烧水涮肉,特别适合行军打仗。

那这种吃法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先讲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话说当年忽必烈南征北战的时候,有一次部队正在埋锅造饭,结果很不凑巧,探马进帐飞报敌人逼近。一心一意等着吃羊肉的忽必烈此时的内心一定是崩溃的,但也没办法,只能一边下令准备战斗,一边冲着厨师大喊:“羊肉!羊肉!”看着暴躁的忽必烈,厨师急中生智,抡起菜刀把羊肉片成了薄片,丢进沸水中,待羊肉一变色就马上捞出来,撒上细盐,端到忽必烈面前。着急上马砍人的忽必烈猛吃一通,结果发现,这种吃法比传统的清炖羊肉,味道不知要好到哪里去了。得胜归来后,忽必烈重赏了厨师,从此“涮羊肉”名扬天下。

不过,故事终究是故事,并没有实锤证据,涮羊肉虽然源自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不一定出自忽必烈之手。内蒙古自治区曾经发现过辽代早期的壁画,上面就有涮羊肉的场景,这可比忽必烈要早几百年。而且,涮肉的吃法也并不是北方民族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中原民族就有了用铜鼎将水煮沸,然后把各种食材扔进去烫的吃法,后来,这种吃法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火锅。游牧民族的涮羊肉,多多少少是受了中原火锅的影响,但是嘛,当时的涮羊肉与火锅又有很大不同,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底料”,基本就是清水直接煮肉,蘸料好像也只有盐,比起中原的火锅要逊色不少。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草原上去哪找那么多复杂的调料啊!别说调料了,茶叶、丝绸甚至铁器,都是游牧民族的稀缺资源,也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爆发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军旅出身”的涮羊肉如今早已没有了当年的血与火,在今天的餐桌上,它正以最本真的方式,散发着食材本身的鲜香。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