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问孔子:儒家为什么这么重视孝道?

南山客:“遍观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儒家把‘孝’当成主要内容至今还常被提起,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这个问题有点小尴尬,因为这是‘儒’的职业接触最多的内容。儒,原来是一种主持祭礼、丧礼的职业,和天、神、鬼打交道,看得多了也就心生感悟,进而由丧礼发展出生而对父母的孝顺。如我所批判的‘临丧不哀’,是在丧礼上不尊重父母,神情自得甚至觥筹交错欢声笑语,这我很反感。”

南山客:“说到丧礼,自古都有‘三年之丧’,这三年时间是不是太久了,工作怎么办?”

孔子:“‘三年之丧’是古制,不是我的发明,《尚书》对此也有记载。我的理解是,人在三岁之前,总是在父母身边,得到父母的拥抱和关怀,必须要懂得感恩,因而‘父母之丧’也要用守丧三年来回报。至于工作和收入,士人以上有工作的,可以‘带俸禄’守孝;百姓则是将墓地选在附近,也不影响劳作。”

南山客:“墨子曾批评儒家‘厚葬’浪费资源,你怎么看?”

孔子:“厚葬,从来不是儒家的观点,儒家提倡的是‘依礼而葬’,比如颜回是士人身份,和孔鲤一样是有棺而无椁的,我也不会因为喜爱颜回而厚葬他,因为这不符合礼制。”

南山客:“回到‘孝道’的问题,孝道已经成了传统,孝道真这么重要吗?”

孔子:“孝顺与否,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儒学的一大特色就是要求从身边做起,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不需要好高骛远,‘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能这样做就是修身了。况且,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的亲人,却夸夸其谈地说着博爱,这样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又怎么能委以重任呢?”

南山客:“那么,怎样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孝顺呢?”

孔子:“看他父母的神色吧!父母的安详而无忧,脸上常有愉悦快乐的神情,有着从内心发出来的笑容,我想,他们的孩子一定很孝顺;若是父母整日愁眉苦脸、忧心忡忡,说话有气无力,偶有笑声也是赔笑,那么,我想他们的孩子必定不孝顺。”

南山客:“孝道,既是孝顺,也是孝敬,心存敬意并让父母顺心,还真没那么容易。谢谢您的解答!”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