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建立李世民功劳最大立为秦王,玄武门之变李元吉为何射不准

玄武门之变是在唐朝初年,李世民的秦王府与李建成东宫之间为了争夺太子之位展开的斗争,其中齐王李元吉卷入其中,李元吉曾百步穿杨,被誉为“神箭手”然而为何在玄武门却射不中李世民呢?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同时也知道李世民是发动玄武门之变,干掉了他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最后指使秦王府的看家护院大将尉迟敬德手持武器,带剑入宫面见唐高祖李渊。最后逼迫李渊将兵符交给秦王李世民,尉迟敬德拿着兵符来到玄武门,以皇帝名义让东宫及齐王府的人放下武器,最后平息宿卫东宫与齐王府的大批亲兵。

那么,玄武门这一场宫廷之变在后世传说中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事情还要从李渊说起。李渊原本是隋朝的唐国公,隋炀帝杨广的表亲戚,李渊在隋朝被封为唐国公,封地在太原。可以说,作为皇亲国戚李渊在隋朝师位高权重。

那么,李渊为何要夺杨广的江山呢?公元611年,隋炀帝杨广为了一统天下,平息东北高句丽对边界的骚扰,于是对高句丽采取约束手段,派大军三征高丽,用武力压制不听皇帝命令的高句丽。

然而,隋炀帝御驾亲征却无功而返。最后竟然酿成关东瓦岗寨李密起事。隋炀帝杨广派大军征讨却一败涂地。于是,战火就烧到了中原大地。杨广为了避免成为瓦岗军的瓮中之鳖,于是乘坐龙舟暂时退避江都,江都也就是扬州。

公元617年李渊与其儿子李世民密谋起兵,最后居然长驱直下攻入洛阳、长安。那么,李渊为何会突然同意起兵呢?这个问题还要归功于李世民。李世民与长孙无忌眼看当时天下大乱,隋朝已经风雨飘摇,瓦岗军及其各地义军四风起云涌。那么,作为当时隋朝拥有重要实力的地方派李渊一家不趁机起兵夺取天下,那么天下就会被别人夺取。到时候,李渊一家还是得俯首称臣。

于是,李世民与长孙无忌设计灌醉李渊,然后让李渊睡了隋炀帝行宫的妃子,逼迫李渊起兵。李渊果然中计,最后不得已竖起大旗,振臂一呼挥军南下。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唐朝建立。唐朝建立以后,李建成被立为太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李元吉被封为齐王等。李世民率领秦王府文臣武将,例如尉迟恭、秦叔宝、程咬金、罗艺等文臣武将横扫天下,最终横扫瓦岗军,灭了王世充等各地割据势力,一统天下。可以说,唐朝从建立到一统天下,李世民是立下赫赫战功,就连李渊自己也对李世民说:这大唐江山有一半是你打下来的。

李世民秦王府与李建成东宫的矛盾也是越来越激烈。主要原因是:太子李建成,对于大唐王朝的建立出力太少,只是因为是李渊长子才被立为太子。而李世民对于大唐王朝的建立,可以说是出力最多,功劳最大,可以说没有李世民就没有唐朝的建立。那么,秦王势力如日中天,太子府就会十分忌惮。

而秦王府的文臣武将自恃功高,也不把东宫放在眼里。李渊自然也是看在眼里,可是也没有办法。太子李建成得到齐王李元吉的支持,李元吉齐王府势力逐步增强,现在东宫又和他们联合在一起对付李世民。秦王府的人也是十分不满。

有一次,李元吉与李建成借口北方突厥进犯,向皇帝李渊献策,要求让太子率军亲征突厥。还特别要求从秦王府抽调尉迟敬德等武将随军出发。李渊也想趁机削弱秦王的势力,立即就拍板了。明眼人一看,东宫与齐王府下的一手好棋呀!这是一箭双雕,在削弱秦王府的实力呀!秦王府的人也不傻,连夜找到李世民要求让秦王北上抗击突厥,然而李世民说那是父皇的意思,无法改变。尉迟敬德曾得罪太子李建成,心里一想:太子李建成点名要我随军北上,这不是要在半路干掉我尉迟恭吗?哪还有活命机会?

于是,尉迟恭与长孙无忌一起连夜面见李世民,要李世民除掉太子与齐王。李世民估计手足之情,摇摆不定。秦王府的文臣武将纷纷死谏,生死存亡,如果不先下手为强,早晚死无葬身之地。李世民还是不肯。尉迟恭说:如果秦王下不了决心,我不愿意做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我辞掉官职亡命天涯去了。

长孙无忌由于把妹妹嫁给了李世民,秦王不除掉太子,就会被太子除掉。长孙无忌于是急忙劝李世民:秦王之所以能笼络大批文臣武将,是因为秦王你的势力还在。一旦失势,就会人心涣散,到时候就后悔晚矣。李世民听完长孙无忌的肺腑之言,终于下决心,于是亲自带人埋伏在玄武门。

早上的时候,太子李建成与齐王上朝,必然路过玄武门。李世民与尉迟恭等兵将看到太子的马队,弯弓射箭射中了太子,李建成应声落马。齐王李元吉急忙弯弓射箭,却连发三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急忙逃跑,反被尉迟恭追上杀死。

听说太子与齐王被杀,东宫的人与齐王府的人急忙赶来玄武门继续战斗,秦王府兵力有限眼看抵抗不住。尉迟恭带着武器进宫,李渊在喂鱼,还不知道玄武门之变。李渊问:将军带兵器到这发生什么事?

尉迟恭把太子李建成、李元吉密谋造反的事情告诉了李渊,李渊给了尉迟恭兵符,尉迟恭拿着兵符到玄武门让大家放下武器。史称:玄武门之变。人们对箭法曾经百发百中的齐王李元吉却射不中李世民,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玄武门之变对大唐帝国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同时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同样具有转折性意义。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对东宫、齐王府痛下“狠手”。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说的正是如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