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这场最后的大决战,明军是否有机会获胜?

松锦之战,即1640年至1642年,明清各自亮出底牌,集结20万余兵马,在松山、锦州之间进行的一次大决战。结果,明军14万精锐灰飞烟灭,彻底输掉了这场国运之战。

众所周知,清初八旗兵确实骁勇善战,但明军是否全无胜机呢?并不是。

蓟辽总督洪承畴,是指挥松锦之战的军事主官,身为明末最牛的将领之一,洪承畴的战术思想很对路。

他早准备好打持久战,尽量避免和敌人硬碰硬,同时利用主力做后盾,派出小股部队出击,绝不浪战,且战且守。在这种稳健的战术下,企图围点打援的清军,围是围住了,打却打不着,很是灰头土脸。

清军主帅多尔衮不得不后撤30里,允许士兵接班回家,因此遭到了皇太极的撤职,换上郑亲王济尔哈朗。济尔哈朗同样一筹莫展,老想着回去沈阳,感叹“不如循去”。

这样下去,洪承畴救出困在锦州的关宁军,不让锦州落入清军之手,是指日可待的。

但是,前线屡屡小胜让崇祯皇帝和一班朝臣产生了错觉,以为可以发起大规模进攻,速战速决。

兵部尚书陈新甲以“兵多饷艰”为借口,催促洪承畴。而崇祯皇帝是糊涂蛋,听而信之,下了诏令,又派去监军张若麒督战。

洪承畴于是在宁远誓师,被迫向清军进兵。

最初,明军依靠高涨的士气,赢了几场,但毕竟硬实力在清军之下,很快形势就急转直下了。明军此时还有个命门,就是监军张若麒不知兵,却喜欢指指点点,洪承畴精通兵法,碍于官场政治,又屈就张若麒,导致明军指挥失当。

皇太极很精明,看出明军主力压在阵头,首尾不能相顾,立即发挥骑兵机动优势,绕到明军后面切断了后路,并夺走了粮草。明军手里只剩下三天的粮食,再发力进攻显然不可能,只好撤兵回宁远。

临阵撤退是兵家大忌,稍有不慎就会酿成溃败。明军正是如此,每个士兵都心慌意急,像无头苍蝇一样乱窜,结果还落入皇太极的包围圈,登时兵败如山倒,在海边被杀得浮尸漂荡,血染滩涂。

然后,洪承畴和大批将领被俘,锦州城内的祖大寿,见主力援军已经覆没,也打开城门投降了事。

整个松锦之战,明军在前期不乏机会战胜清军,但皇帝和朝臣干扰前线主将,胡乱指挥,导致这场重要战役一败涂地,从此被打断脊梁骨,再无翻盘可能。

文图资料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