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占着四川盆地,为何那么轻易就灭亡了?

1643年,张献忠率农民军放弃长沙,从荆州沿长江溯流而上进入四川,攻占重庆、成都,控制了四川盆地。然后在四川称帝,建立大西政权。

1644年到1646年间,清朝通过不断进攻,击灭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和南明弘光政权、隆武政权,为了一统中原,而后将进攻的目标转到湖广、四川一带的南明永历政权和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上。大西政权同时面对清朝和旧明势力的包夹,所面临的局面无疑是很困难的。

1644年,原明朝副将曾英部在重庆、叙州(今四川宜宾)一带击败大西军,占领了川东。南明督师王应熊、总督樊一蘅在播州(今贵州遵义)誓师,联合各路明军进军四川,在泸州回合,向大西政权发起进攻。

与此同时,原明朝固原副将贺珍聚众起义抗清,攻占了凤翔等地,并一路东进逼近西安。清朝想招抚张献忠,然后夹击贺珍所部,被拒绝。贺珍部进攻西安未成,遂转而南下攻汉中。公元1646,张献忠率10万大军在四川成都以南战南明军,兵败退回成都。清朝派荣格率军由西安入川,进攻张献忠的大西政权。

清军在豪格的率领下,现在汉中打败了贺珍军,然后向成都进发。南明军曾英等也向成都逼近,大西政权即将面临被两面夹击的困境,只好放弃成都,向陕西转移。大西军本意是想迂回到清军后方,这样的战术如果能成功的话,被两面夹击的很可能就是清军了,不能不说大西军的这步棋走的还是不错的。

大西军进至西充境内的凤凰山,清军主力部队进至南部,两军相聚只有五十公里。但是这个时候出了意外情况,大西军保宁守将刘进忠降清,大西军的全盘计划,兵力情况等都被清军悉知。

清军在刘进忠的指引下,鳌拜率领先锋奔袭大西军营地。恰逢大雾,清军突如其来的攻击,大西军仓促应战,张献忠因带数骑察看情况,被清军射中坠马而亡。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李自成的死,也是带少量随从外出察看情况,被团练武装围殴而死,马失前蹄。

张献忠和李自成一样,都是稀里糊涂的就死了。不能不说清军的运气太好,仿佛开了挂,两大劲敌都莫名其妙的就没了,群龙无首的农民义军战力就大打折扣,很容易就被击溃了。大西军残部在孙可望、李定国等将领的率领下,撤往贵州。

如果张献忠不死,大西军的战力还是挺可观的,还有比较厉害的将领如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人。尤其是李定国战力爆表,后来孔有德、尼堪等清朝名将都败于他手。清军要想吃下大西军,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优越,四川盆地位于长江上游,东西南北四面环山,都是海拔1000米~3000米的崇山峻岭。北面是秦巴山地的米仓山、大巴山作为屏障,东面是巫山、武陵山等山地,南面是大娄山、乌蒙山、大凉山等南接云贵高原,西面邛崃山、大雪山等西靠青藏高原。

进入四川盆地,主要通过北面和东面两个方向,从北面汉中盆地南下四川,主要通道有金牛道和米仓道,这种守一险关就足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自古为人们所共识。

三国时,钟会大军由汉中攻蜀,被姜维阻在剑门关寸步难进。相比之下,只有东边穿越巫山的长江三峡水道是相对较好的对外交通要道,顺流而下容易,但是三峡地势险要,想要逆流而上也是非常困难的。

四川盆地也被称为紫色盆地,紫色土壤富含钙、磷、钾等各种元素,是最肥沃的自然土壤,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战国时,李冰修都江堰等水利工程,使得川中沃野千里,后来蜀地就以富足而闻名天下,被称为天府之国。

四川矿产资源也很丰富,拥有丰富的铜、铁、盐等这种在古代对军事、经济都举足轻重的战略资源。唐宋时,四川是最繁华的地区,和扬州有一拼,有扬一益二之说,这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有记载。

因此,历代有很多势力在四川建立政权,如东汉初的公孙述、三国时的刘备、五代时的王建、孟知祥等等。

如果张献忠不死,有李定国等猛将扼险关以自守,稳稳地占据四川盆地,对清朝或者是南明来说都是不小的威胁。因此,清朝和南明都不约而同地将大西政权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

张献忠1646死后,大西将领暂时退出四川,后来再度入川凭借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坚持抗清十几年,直到1659年,清朝才正式控制四川盆地。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地图帝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