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樱桃:果为珍品,花乃名花

齐白石《樱桃图》

《樱桃美人图》

《樱桃黄鹂图》

被现代人视为普通水果的樱桃,在古代是用于祭祀祖先的珍品。而同样被现代人忽视的樱桃花,早在宋代已跻身于名花之列。而且,无论是樱桃还是樱桃花,在古代诗词和艺术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樱桃之得名

单颗像桃,串串如璎珞

现在很多人见惯了樱花和桃花,便觉得樱桃花不怎么样,吃惯了进口的车厘子,便觉得本土的樱桃不怎么样。殊不知樱桃花在宋代已是“四品花”,在百花中的地位比一般的桃花要高,而樱桃在古代一直是非常珍贵的水果,刚摘下来的樱桃,连君王也舍不得尝鲜,而是先用它来祭祀祖先,然后再与群臣共食。且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描绘樱桃的篇章甚多,诗、书、画均不乏名作。

樱桃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果树,与桃花及樱花均同科但不同属。春天开花,夏天结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樱桃树不甚高。春初开白花,繁英如雪。叶团,有尖及细齿。结子一枝数十颗,三月熟时须守护,否则鸟食无遗也。”樱桃成熟时颜色红润,玲珑剔透,味美多汁,所有小鸟见了都垂涎欲滴。正因为如此,樱桃最早的名称是叫“莺桃”或“含桃”。《说文解字》云:“莺桃,莺鸟所含食,故又名含桃。”宋代有一幅佚名的《樱桃黄鹂图》,图中绘两只黄鹂站在果实累累的樱桃树上,一只似乎已经吃饱了,作仰首打嗝状,另一只似乎意犹未尽,还伸长尖细的嘴巴,紧盯着前面的樱桃。从这个画面可以看出,古人对“莺桃”或“含桃”的命名是非常形象的。

对于“樱桃”之名,古人也有解释。宋人寇宗奭云:“孟诜《本草》言:此乃樱,非桃也。虽非桃类,以其形肖桃,故曰樱桃,又何疑焉?如沐猴梨、胡桃之类,皆取其形相似耳。”李时珍曰:“其颗如璎珠,故谓之樱。”由此可见,“樱桃”名字中的“桃”字,是因其单颗似桃而得,“樱”字是因其一串串颗粒如璎珞,且“璎”与“樱”谐音,故得名。还有人认为,“莺”与“樱”谐音,“樱桃”是“莺桃”谐音的转换。

果之珍:

帝王用来祭祀宗庙

诗人借以感叹年华易逝

樱桃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史。关于樱桃最早的记载,是周代的《礼记·月令》:“是月(仲夏之月)也,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可见樱桃在古代非常珍贵,是用于祭祀宗庙的贡品。世上水果众多,为何要用樱桃祭祀宗庙?《礼记》疏曰:“案《月令》诸月无荐果之文,此独羞含桃者,以此果先成,异于余物,故特记之。”宋人苏颂也说:“樱桃,处处有之,而洛中者最胜。其木多阴,先百果熟,故古人多贵之。”

如此珍贵的佳果,自然得到历代帝王和文人雅士的青睐。梁简文帝有《朱樱桃》诗云:“倒流映碧丛,点露擎朱实。花茂蝶争飞,枝浓鸟相失。已丽金钗瓜,仍美玉盘橘。宁异梅似丸,不羡萍如日。永植平台垂,长与云桂密。徒然奉推甘,终以愧操笔。”唐太宗也有《咏樱桃》诗曰:“华林满芳景,洛阳遍阳春。朱颜含远日,翠色影长津。乔柯转娇鸟,今来席上珍。”

南唐后主李煜,在亡国前曾作《临江仙》词一首,首句云:“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对于“樱桃落尽春归去”的含义,后人多以为只是写景。其实李煜写此句另有深意,他身为一国之君,当然知道樱桃用于祭祀宗庙,如今樱桃落尽,宗庙何在?江山何在?难怪他哀叹“春归去”了。

历代文人骚客如李白、王维、白居易、刘禹锡、元稹、陆游、杨万里、蒋捷、王冕等都曾为樱桃写诗作词,其中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词最脍炙人口。其词云:“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作者借樱桃红了和芭蕉绿了的颜色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花之繁:

跻身名花,千树齐开如大雪纷飞

樱桃树的果实是“先荐寝庙”的珍品,樱桃花也并非泛泛之辈。在宋人张翊的《花经》中,位列“四品六命”,跻身于传统名花之列。在“二十四番花信风”中,立春二候花为樱桃花。樱桃花于立春后五日先叶而开,雪白如雪。若千树齐开,胜似大雪纷飞,使人如梦似幻,神游物外。唐人刘禹锡《和乐天宴李美周中丞宅赏樱桃花》诗云:“樱桃千万枝,照耀如雪天。王孙宴其下,隔水如神仙。”孟郊《南阳公请东樱桃亭子春宴》诗云:“万木皆未秀,一林先含春。……碧玉妆粉比,飞琼秾艳均。鸳鸯七十二,花态并相新。”宋人杨万里《樱桃花》诗曰:“樱桃花发满晴柯,不赌娇娆只赌多。落尽江梅余半朵,依然风韵合还他。”这些诗句,均为对樱桃花的生动描写。

此外,李商隐的《樱桃花下》、白居易的《樱桃花下叹白发》、温庭筠的《二月十五日樱桃盛开》、张籍的《和裴仆射看樱桃花》、范成大的《樱桃花》等诗,或借花怀人,或感慨身世,或赞美春色,或伤春悲秋。意象纷呈,佳句叠出。

被称为“鬼才”的李贺,曾创作过一首《梳头美人歌》,此诗用铺叙手法,描绘一个美人晓起梳妆的情景。其诗云:“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辘轳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纡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春风烂漫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妆成婑鬌欹不斜,云裾数步踏雁沙。背人不语向何处?下阶自折樱桃花。”前面14句不厌其烦描写美人晓起梳妆的姿态,只为最后两句做铺垫,用语奇险而浓艳。最后两句为点睛之笔,虽无一字道及幽闺春怨,但通过美人“下阶自折樱桃花”的动作描写,已将美人闲寂无聊的情思传达出来,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句诗所描写的情景,也成为后世画家创作的题材。(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