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扮男装惹风流,大唐女子不守常规的着装

开元初,一群人骑马从人们面前经过,戴着帅气的胡帽,风度翩翩、器宇不凡。可等骑马者近前才发现,不是男子,却是宫人。她们打扮得光彩夺目、妖娆迷人,面部没有任何遮蔽。“帷帽之制,绝不行用”。

唐朝女子服装

那种遮住面部的帷帽绝不用,帷帽戴着既闷热又碍事。谁说戴帷帽就是端正贤淑女子,戴胡帽,“全无障蔽”就是“深失礼容”、轻浮浅露了?女子着男装是女性对男权文化的一种挑战。

大唐女子为什么要遵古训着装呢?自古有训:“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不通衣裳。”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王朝是一种铁的、不可更改的法则,象征着男性权威不可挑战。但大唐的独特就在于它开放、容纳、宽容,这让曾经桎梏人们思想的枷锁逐渐趋于淡薄,历法的观念,被更为开放的思想所取代。

大唐妇女的自我意识较强,敢作敢当,敢爱敢恨,悍妇做过,再嫁也不怕,我的衣服,当然由我做主。不仅戴胡帽露髻出行,还效仿男子,常常穿着男装,和男子一样裹幞头,穿缺胯袍子,脚穿长靴,轻松方便。“俄又露髻驰骋或有着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

君不见,这些女子骑马经过,英姿飒爽,女扮男装尽显女性身体的曲线之美,真是万种风流。

着男装,骑马,露面出行,这些还不够,还要像男子一样骑马玩起打马球的游艺来。唐代女子还不用担心减肥,众所周知,大唐以胖为美啊!

自此,大唐刮起“妇人为丈夫之服”的时尚风,绝对是特殊的社会风俗,即便是到中晚唐,这种风气也没有衰落。

当然这种风尚刚刚刮起时,也没少反对的声音,也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一个逐渐变革的过程。之前的女性帽子,是流行全身遮蔽的羃离,《旧唐书》载:“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着羃离,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王公之家,亦同此制”。

“永徽之后,皆用帷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寻下敕禁断,初虽暂息,旋又仍旧”。

羃离是从北方和西北传入的女帽,样式如斗笠帽,帽檐周围下垂很长的布帛,称作“网帷”。羃离和帷帽的最重要的区别就是网帷的长短,羃离很长,可遮蔽全身,而帷帽只及颈部。

公元671年,唐高宗颁布诏令,指出妇女帷帽较少遮蔽是不合理法的行为。反而越禁越受欢迎,而到了公元731年,政府明文规定妇女服饰“帽子皆大露面,不得有掩蔽”。前后半个多世纪,变化如此反复,不由得让人瞠目结舌。然而细想之下,又是合情合理的。

唐高宗与武则天像

唐代素来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大量外族人移民入住,包括经济、文化、宗教的传入,各地的生活习俗也影响着长安、洛阳等大都市,胡人的影响更甚,“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仕女竞衣胡服。”效仿胡人骑马,戴胡帽、穿长靴也就不足为奇了。

元稹诗《法曲》亦云: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可见胡人与唐人的生活融合得很融洽。

元稹

太平公主作为武则天最聪慧美丽的女儿,也喜欢穿男装。有一次,唐高宗在皇宫内设宴,太平公主为高宗和武后载歌载舞,穿的舞衣正是“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折上巾是幞头,标准的男装,还佩弓箭起舞。高宗见了,欣赏地笑问道:“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从中我们可看出,太平公主也渴望像男子一样,为国为民贡献出自己的才华。

武宗宠爱王才人,经常让她和自己穿一样的服装,他们一同在禁苑射猎时,“左右有奏事者,往往误奏才人前”,武宗以此为乐。

这种时尚风,并不限于宫廷,在文献中有很多记载。《大唐新语》载:“天宝中,士流之妻,或衣丈夫服,靴衫鞭帽,内外一贯矣”。《新唐书·舆服志》中载,中宗时,戴胡帽,穿丈夫衣靴之事颇为常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