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靖康之耻教训在前,南宋君臣为何还要联蒙灭金?

靖康之耻是中原汉人心头一道永远无法磨灭的耻辱。南宋自立国起,似乎就没过几天安稳日子。建炎年间,金兵屡屡入侵,靠岳飞、韩世忠等人才杀退;绍兴年间,和议已成,好不容易能歇口气了,结果完颜亮又来捣乱;好不容易熬到13世纪,成吉思汗已经统一了蒙古诸部,南宋灭亡进入倒计时。

靖康之耻后,宋室南迁,偏安江南。金人始终没有放弃南侵的念头,在“绍兴和议”达成后的数十年时间里,曾多次南下攻宋,均告失败。宋金之间的关系时紧时缓,南宋对蒙对金之间的策略也在随时局的改变而不断转换。南宋君臣不是没有想到联蒙灭金的后果,只是在种种因素的促使下,最终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联蒙灭金的形成,说起来也不赖南宋,根源还是在金人身上。宋金之间的关系,宋朝君臣早有清醒的认识,大臣乔行简说:强鞑渐兴,其势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齿寒之辙可覆,宜姑与币,使得拒鞑。不过,在当时背景下,乔行简的主张过于理智,宋人并不予采纳,大多数人主张灭金以报世仇。在两种声音争执不下,南宋君臣最终选择了中立,既不联蒙,也不灭金。

金国君臣的盲目自大,才是促使南宋联蒙的关键。金兵在北方节节失利,金国君臣非但没有主动联宋,反而企图“取偿于宋”,妄图南下与南宋争锋。就在金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金国居然大举南下,侵犯江淮之地。南宋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奋起反击,击退了金兵的进攻。

金兵南侵打破了南宋联金抗蒙的幻想,而金国的南侵非但没有达成“取偿于宋”的目的,反而损兵折将,精锐尽丧。尽管宋廷此时仍保持着清醒,没有落井下石,但是,宋金联合抗金的大好局势就这么被金国君臣葬送了。

话说,人不能在同一个地方绊倒两次,南宋君臣当然也不是傻子。虽然在“联金”还是“灭金”问题上有争议,但基本的共识还是有的——蒙古虎狼之邦,不足以为盟友。但是,金国君臣可不这么认为,在北方节节败退的情况下,金人发动了对南宋的进攻。

而此时,金国的关河防线被突破,精锐十不存一,亡国即在眼前,金国已经失去了屏障的价值。末代皇帝皇帝金哀宗还计划袭取南宋的四川,以图东山再起。但是,南宋的反应也很快,名将孟珙迅速攻取邓州、唐州,切断了金哀宗的后撤之路。

金哀宗见势不妙,欲以“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南宋不要出兵,可惜为时已晚。孟珙上书道:国家不具备坐观成败的实力,不如趁机联蒙,尽量拖延宋蒙大战的来临,另外还能抢些地盘,增加战略纵深,并向蒙古人展示实力,使之不敢轻视自己。终于,联蒙灭金局势还是形成了,孟珙率两万宋军北上,与蒙古军会师。

南宋出粮出兵,与蒙古军攻下金国最后的据点蔡州城,金哀宗完颜守绪匆匆传位与末帝完颜承麟后自缢,完颜承麟登基不到半日即死于乱军之中。宋军表现突出,抢走了大部分战利品,其中包括完颜守绪的尸体和丞相张天纲。孟珙班师回朝,受到全国上下英雄般的欢迎,在临安城进行了献俘典礼,一血靖康之耻。

总之,联金灭辽是战略失误,联蒙灭金却是在当时形势下迫不得已的选择。在当时的情势下,朝廷上下报仇心切,而金朝也未能及时调整对宋政策,终于迫使南宋联蒙灭金。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