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王爷为何热衷于造反?根源出在朱元璋和朱棣身上

藩王,是封建统治中绕不开的话题,皇帝们对它是又爱又恨。分封制起源于商,鼎盛于周,周得天下后大肆分封,幻想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地方和中央的关系。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诸侯与王室之间的血缘关系越来越淡,地方势力尾大不掉,终于造成长达五百年的诸侯乱战的局面。

秦始皇意识到了分封制的弊端,故而在统一六国后设郡县,废除分封制,结果引起六国旧贵族的不满;加之秦二世倒行逆施,不恤百姓,最终灭国。后来的西汉、西晋吸取秦亡教训,大肆分封,导致“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爆发。明朝时,朱元璋重开历史倒车,大封藩王,却招来无穷无尽的祸患。

明朝的王爷是最不安分的一个群体,原因全在朱棣打了个好样。朱允炆意识到藩王是国家动乱的根源,下决心削藩,可惜不得其法,逼反了势力强大的燕王朱棣。开国功臣被朱元璋杀得精光,无人能抵燕王的攻势,朱允炆又昏招迭出。朱棣有如神助一般,竟然得了天下,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造反成功的王爷。

朱棣死后,他的儿子朱高煦有样学样,也想造侄子的反。朱高煦能征善战,有其父之风,常自比唐太宗李世民。但是,朱棣并没有把皇位传给他,而是传给了大儿子朱高炽。朱高炽活着的时候,朱高煦还算老实。朱高炽死后,他欺负侄子明宣宗年幼,起兵造反,结果被打得大败,自己也被生擒。明宣宗本来不想杀他,还亲自前去看望。但朱高煦自己作死,故意把侄子绊了一跤。明宣宗大怒,把他扣在铜缸下活活烧死。

明朝正德年间,又发生了两起藩王造反事件。一个是南昌的宁王起兵造反,四十三天就被王守仁迅速平叛,另一起是安化王造反,仅十八天就宣告失败。

其实,明朝的藩王是最幸福的一个群体。朱元璋在位时,所封藩王都是他的亲儿子,拥有一地之民政、军事、财政、人事大权,生杀予夺,独立于朝廷政体之外,纵然有大罪也不得加刑,只能由皇帝处置,轻则申饬,重则废为庶人。

朱棣靖难成功后,意识到了藩王是个不稳定因素,故而在朱元璋的基础上对宗室制度大加改革。削去封王的封爵、属官、护卫,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藩王到了一定年龄必须离京就藩,非奉召不得入京,二王不得相见,不得擅离封地,不得干预四民之业。藩王们为了避嫌,不得不自污其名,越是跋扈,朝廷反而越是放心。种种制度约束下来,藩王们变成了不农不仕、啖民脂膏的蛀虫。

随着时间的推演,宗室的数量越来越多,朝廷用于供养藩王的开销也越来越大。到明朝末年,宗室供养已经成为朝廷沉重的负担,有一半的税收用在了藩王们的挥霍上,所谓“内之宗藩,外之边防”就是这个道理。最终,藩王和关宁锦防线吃垮了大明,崇祯走投无路,吊死于煤山。

这个结果,可能是朱元璋和朱棣万万没有想到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