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了,故宫》背后的非遗技艺——桑皮纸制作技艺

最近热播的《上新了,故宫》第一期中,邓伦、蔡少芬、周一围带领我们走进了乾隆皇帝的秘密花园。其中,一处名叫“倦勤斋”的建筑给我们带来了美轮美奂的惊艳。

在北京故宫的东北部,有一处建筑,面南向,东西共九间,是宁寿宫建筑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名为“倦勤斋”,是乾隆晚年成为太上皇之后为娱乐而修建的一座宫殿。堪称故宫装修最豪华的殿宇。

倦勤斋中,最为珍贵的是通景画。据专家考证,为乾隆时宫廷画师王幼学所绘。画面巨大、画工精美、中西合璧。

21世纪初,年久失修的倦勤斋迎来了建成后最大规模的一次修缮保护。

通景画自然成了这次修复的重点。当时的通景画断裂、老化、霉变、水渍、虫蛀等现象较为严重。

修复工作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材料的问题。据记载,通景画所用的背纸是乾隆时期的高丽纸,也就是桑皮纸。为了最大限度的恢复原貌,寻找与乾隆时间工艺水平的桑皮纸就成了摆在工作人员面前的重要任务。

通景画所用背纸是乾隆时期的高丽纸,由桑树皮制成。为了尽可能地恢复原貌,这次大修选用的桑皮纸至少要达到乾隆时期的工艺水平。从2002年开始,时任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主任曹静楼便开始了寻找桑皮纸的历程。

他先后到达高丽纸发源地韩国等地寻觅,但都未能如愿以偿。最终,2005年9月,曹静楼第六次到安徽寻访之时,终于在大别山区的潜山、岳西一带发现了桑皮纸的踪迹。

安庆市岳西县有位农民叫做王柏林,他一直在桑皮纸槽间默默坚守。在得知故宫寻求桑皮纸材料后,毛遂自荐。经专业机构检测后,故宫博物院决定选用王柏林制作的桑皮纸,作为专供用纸。

桑皮纸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王柏林

自此,桑皮纸与故宫正式结缘。桑皮纸技艺也从此名声大噪。

其实,桑皮纸不仅在安徽的大别山区传承,几千公里之外的新疆南疆地区也保留着传统的桑皮纸制作技艺。

在故宫博物院为修复倦勤斋通景画而遍寻古纸之前,新疆的桑皮纸技艺就已走出国门。2002年,美国史密梭民俗生活与文化遗产中心得知,在新疆民间有一位掌握千年桑皮纸造纸技艺的手工艺人,便邀请托乎提·巴克到威斯康星州举办的第36届史密梭民俗生活艺术节上表演。这是新疆桑皮纸技艺为世人所知的开始。

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托乎提·巴克

因此,桑皮纸成为少有的分批两次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技艺。2006年,新疆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安徽省桑皮纸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桑皮纸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汉代,又称“汉皮纸”。据史料记载,汉代的古皖地区已经开始制作桑皮纸,大约在十四世纪前后传入新疆地区。自此,安徽和新疆成为桑皮纸的两个重要产地。

桑皮纸古籍

桑皮纸在古代应用广泛,具有柔嫩、防虫、拉力强、不褪色、吸水力强的特点。除用作包装、制伞、制扇外,还成为高档书画用纸和装裱用纸。

除倦勤斋通景画背纸为桑皮纸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唐代韩滉《五牛图》经检测为桑皮纸所作。苏轼《三马图赞》用的是加蜡、砑光的桑皮纸。

韩滉《五牛图》

苏轼《三马图赞》

在不同的产地,桑皮纸的制作方法和成品也略有不同。一般来讲,新疆地区所产桑皮纸多采用浇纸法,纸张粗朴厚实,颜色较深略偏土黄色。而安徽所产桑皮纸则采用抄纸法,工艺精细并有漂白工序,成纸匀整挺韧、色泽洁白略偏米黄,在侧光照射下纸面有明显的丝质光泽。

桑皮纸灯光透视图

桑皮纸制作工序繁复,工序多至72道。基本工序也有12道。

托乎提·巴克制作的桑皮纸

所以,我们在欣赏故宫通景画之时,透过精美的画纸,也能感受到背后的桑皮纸中所蕴含造纸工匠们对于传统技艺的那一份坚守。

中国的传统技艺浩如烟海,故宫是其中集大成者。我们通过《上新了,故宫》这样的纪录片,能挖掘出更多隐藏在背后的传统技艺,让更多的坚守者走到台前,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赞誉。也能让这些珍贵的技艺得到更好的保护,走出濒临失传的困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