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他成为了我们最熟悉的那个人

这几年说起杜甫,经常听到的就是“他是李白的小迷弟,频繁地给李白写“表白诗”却得不到回应”。还有就是“杜甫是个官二代、富二代。他的远祖和杜牧的远祖是同一个人——杜预,是晋代的大学者、著名将领。他的祖父是杜审言,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这些说法和我们小时候学的杜甫的悲苦形象因有大的出入,让人感到新奇,所以颇得年轻人喜欢。但这仅仅是片面的浮夸之词,或者说仅仅是杜甫前半辈子的生活。

杜甫自幼生活条件优越,七岁能诗,加之家室原因,见过很多人没见过的大世面。比如看到过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听到过李龟年的歌声。“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在杜甫小小的身体里萌芽。于是二十岁的杜甫,在结束了书斋生活后,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这时候,杜甫是意气风发的,所以他才会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李白着迷,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但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这时候的杜甫似乎还没看清命运如此安排的深意。

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长安,开始了十年的困守生活。仕途上因为奸臣的阻碍而变得异常不顺利,富二代的杜甫逐渐也为生计发愁,甚至经常挨饿受冻。苦难的生活最容易让人成长,也最容易让人堕落。在奋力生活与苟且隐世之间,杜甫选择了前者,即使付出丧子的惨痛代价。

天宝十四年,在长安待了十年的杜甫,终于被朝廷授予了“河西尉”的官,但是杜甫嫌弃官小,不愿赴任。朝廷便让杜甫当了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个官干的事大概就是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之类。或许是迫于生计,杜甫很不情愿的接受了。过了几个月,领了俸禄的杜甫,跑回家看妻儿。

当时杜甫的妻儿住在奉先县,现在叫做蒲城县,在西安的东北方向,大概120公里。为啥叫奉先县呢,大概取侍奉祖先的意思,这是唐朝才改的名字,唐朝18位皇帝,有5位皇帝的陵墓就在奉贤县。

杜甫出了长安城,向东北走去,先经过临潼,就是杨贵妃最爱待的地方——华清池所在地。而这时正是冬天,唐玄宗和杨贵妃正在华清宫避寒,欢歌笑语,一片歌舞升平。殊不知安禄山已在范阳起兵反叛,打得不可开交。

思家心切的杜甫,揣着银两,一路穿过渭水,直奔家中,谁知最小的儿子,已经饿死了。悲痛之情难以化解,加之从长安到奉先一路上的见闻,杜甫奋笔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成为他“史诗”作品中的第一首长篇作品。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这样说:“任何文人都读过《孟子》‘庖有肥肉,野有饿莩’,到杜甫才化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在他以前没有一个诗人能造出这样的句子,只因为没有杜甫那样的抱负和意境”。我想正是由于杜甫少年的富足和中年的贫困的强烈反差,让他对生活的感受比常人更加敏锐,理解更加透彻。

吕正惠在《诗圣杜甫》中这样说:“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全新的体悟,使杜甫完全跳脱出个人的‘不遇’问题,而成为儒家理想中的‘士’”,进而认为,“这样的转变对杜甫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并称赞杜甫“在《赴奉先县咏怀》一诗终于成熟的‘社会诗人’形象。”

自此,杜甫才成为了我们熟悉的那个人,忧国忧民的中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