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南有一家族,400多年兴盛不衰,祖孙12代皆富豪,至今仍在

在中国古代有句俗语叫:“富不过三代”。而这句古训正是由亚圣孟子所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而得来。意思就是“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这句话就像魔咒一样,绑缚无数的富庶家庭。虽然在古代富不过三代现象普遍,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富过三代的例子。

今天小编就为大介绍一下中国河南久负盛名大家族,该家族经历400多年兴盛不衰,祖孙12代皆富豪,至今仍存在。他就是坐落于中国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的康氏大家族,而康氏家族前后十二代人都生活在康百万庄园。 他与山西晋中乔家大院、河南安阳马氏庄园并称“中原三大官宅”,被誉为豫商精神家园,中原古建典范。

去过河南巩义的朋友,应该都去过著名的康百万庄园。康百万庄园,又名河洛康家,始建于明末清初,跨越了明、清和民国三个时期。数百年来,他见证过康氏家族最辉煌的时候,也看着康氏家族走向落魄,这座庄园至今仍在,成了十七、十八世纪华北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

整个庄园背依邙岭,面临洛水,北凭黄河天险,南瞻嵩岳屏障,依山就势,居高临下,临街建楼房,靠山筑窑洞,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建筑理念。最初康百万庄园是由山腰而建,后来随着家族富裕,房屋也逐渐至山顶。

在明朝初期洪武年间,康家先祖在巩县(今巩义)康店镇洛河边安家。为解决温饱,康家先祖在洛河岸边开了一个小饭馆。寒来暑往,小店逐渐成为河洛一带知名的客栈。此后,康氏家族秉着经营良方将家族事业越做越大,并且代代流传下去。

到了康氏家族先祖第六代传人康绍敬时期,康绍敬读书致仕,初任洧川(今河南尉氏县境内)驿丞,后晋升为山东东昌府大使。康绍敬在地方水陆交通、盐业和税务等方面担任要职,对其家族生意的发展壮大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时间轴转到清朝嘉应年间,康氏家族在清廷镇压白莲教之际,通过各种手段取得了长达10年与布匹有关的军需品订单,在这之前康家还垄断了陕西的布市。同时,康氏家族又靠造船业发财、靠土地致富,人称“百万富翁”。

经过康家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小小的“康家店”变成了一座占地240余亩、包含19部分的庞大庄园。此时,康氏家族已经成为了名扬四海的大家族,尤其在鲁、豫、陕三省富甲一方。

康氏家族为何能成为当时大商贾呢,而且还是经久兴盛不衰?其实这里面有很多因素,和官吏做生意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是他们家族特有的治家理念和经商之道。

比如他们庄园内大厅里悬挂的“留余”匾,这也是康氏家族教育后代的家训匾,匾上的题字“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其大意是说,不要把技巧使尽,以还给大自然,不要把俸禄用尽,以还给朝廷,不要把财物占尽,以与百姓分享,不要把富贵享尽,以留给后代子孙。

而且匾文还体现了儒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的中庸思想,这种思想在康百万资助朝廷,修黄河大堤、建学堂、赈济灾民等方面都有体现。

“康百万”不是特指某一个人,而是明清以来对以康应魁为代表的整个康氏家庭的统称,因慈禧太后的册封而名扬天下。

至于“康百万”辉煌的一段历史更被人们津津乐道:在1900年的时候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地逃往西安,在第二年也就是1901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回銮北京的时候,路过巩县住了一个晚上。在第二天临走之间,康鸿猷通过李莲英向慈禧捐献了100万两白银,慈禧非常高兴,就说了一句“不知此地还有百万富翁”,因此康百万这个封号就借慈禧的金口而名扬天下了。

然而随着清朝的衰落,康家事业也逐渐凋零,康家后人不思进取,挥霍无度。古代中国人常有多子多福的观念,随着家族人口的增多,康家开始大建庄园,在数平方公里范围内建成以龙窝沟、南大院和寨上区等二十多处建筑群落,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最终再难崛起。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