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山发现一种蒜头瓶,专家尝了里面的“神秘”液体说:没味道!

2007年,在湖北省荆州市的清河村,谢家桥M1汉墓正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有一只蒜头瓶子,里面盛有“神秘”液体。这液体是水?是酒?还是别的“神马”东西。当时,一位考古学家大胆地尝了一口,尝完之后,为什么直摇头,还说根本没有什么味道?您想要知道事情的经过,那就让小编给您从头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说起谢家桥M1汉墓,从被发现起,就充满了戏剧性。在清河村附近,有个很大的大土堆,没有人想过大土堆的成因。但多年来,村民们已经形成了习惯,家里用土,就到那里取土,可以说,方便得很。2007年11月7日,村民又在大土堆取了不少土。这天,碰巧荆州市的护墓队在例行巡查时,正好经过刚取完土的大土堆。护墓队突然发现,已经露出的土层,很像是古墓回填用的五花土。护墓队立即叫停取了村民土,并上报有关文物部门,准备组织探测。

让人吓出一头冷汗的是,相关部门还没做好准备,盗墓者却先找上门来。6天后的一个深夜,盗墓者就摸到了村民取土的地方,借着月黑风高,开始了“非法”的盗挖。盗墓者尽管小心翼翼,但附近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他们一个电话,就打到了当地的公安机关,随着执法人员迅速赶到现场,盗墓者就被抓获了。此时,盗洞虽然已经接近棺椁了,可庆幸的是,盗墓者连墓里珍宝的影子都没摸着。

躲过一次又一次劫难的谢家桥M1汉墓果然不负众望,经过考古学家的挖掘,出土了各类陶器、漆木器、竹器、铁器,丝织品等489件随葬品,尤其是其中的208枚竹简,不仅向世人展示了汉代的社会习俗,还有人文风貌等诸多信息。出土文物之丰富,甚至可以说是近年来中国考古所罕见。

在众多文物中,有两件青铜做的蒜头瓶子十分引人注目。它的学名叫蒜头壶,是古代的一种酒器,流行于战国晚期到西汉时期。蒜头壶的造型奇特,大肚,长颈,整体形状像一头大蒜。而且,瓶口通常还被做成蒜瓣状,因此,又被形象地称为蒜头壶。当年,人们通常用它盛满美酒,然后用木塞密封住瓶口,挂在腰间,便可骑上骆驼,从遥远的西域,穿越黄沙大漠,一直来到长安。

令考古学家惊奇不已的是,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地下时光,谢家桥M1汉墓里的这两件蒜头壶保存得十分完好,连壶上缭绕的综绳,还有密封用的木质瓶塞,竟然都没有一点损坏。

考古学家小心地拿起蒜头壶,轻轻一晃,新的惊喜又出现了。其中的一个蒜头壶里,明显有液体存在。他们小心地打开瓶口的木塞,里面装满了液体,还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酒味。一位考古学家一时没忍住,小小地喝了一口。围观的专家们紧张地问道“什么味道?”

这位专家给出的答案是:没味道。

结论当然不会这么简单地就下了。考古学家将液体倒入专业的玻璃容器中,共约5升液体。经过对其化学成分的分析,最终确定,那是一壶如假包换的,2000多年前的老酒。

这壶珍贵的汉朝老酒为何寡淡如水?一是、当时还没有采用蒸馏提纯技术,还只是简单的谷物发酵而成,所以酒的度数本来就不高。二是、因年代实在太久远,本来就度数不高的酒中,酒精又蒸发了一部分。难怪,考古学家尝了后直说没味道。

如果从技术的角度讲,新酿造的酒之所以喝着辣,是因为酒中含有大量的醛,醛不仅没有香味,而且还刺激喉咙。可如果将其存放起来,酒中的醛就会慢慢地氧化为羧酸。如果存放的时间够久,羧酸还会与酒精发生酯化反应,最后生成乙酸乙酯,这时候的酒,就是美酒。但是酒一但存放得过久,比如几百上千年,这些乙酸乙酯就会全部挥发掉,而酒水喝起来就真的寡淡无味了。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张洪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