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让一位天文学家,在圆明园盖了一栋楼,成了圆明园代表建筑

导读:公元1744年,乾隆皇帝已经登基九年,同时也是他热衷于大规模修建圆明园的第九年,就在这一年,乾隆颁布了一份“圆明园四十景”修建完成的诏书,就在所有大臣都认为圆明园的大规模修建将告一段落时,乾隆再次语出惊人,说要在圆明园修建一批西洋建筑。

通过史料记载,专家人们认为乾隆之所以对西洋建筑兴趣浓厚,主要是受到一本来自意大利的喷泉建筑图册影响。这本图册介绍了一种西方的喷泉建筑,名叫水法,是一种能够自动喷水的景观,于是乾隆就决定在圆明园内,修建一座带有大水法的西洋宫殿。

虽然康熙、雍正朝,就有很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但要想修建规模宏大的西洋建筑,中国工匠不可能单独完成,还需要西方传教士的支持。乾隆首先想到的就是来自意大利的郎世宁,一个在清朝皇室服务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皇家画师。

郎世宁听了乾隆的想法,说自己没有能力负责修建如此大规模的建筑,不过他向乾隆推荐了另一位传教士,他的朋友蒋友仁。乾隆得知有人能够修建大水法,高兴的立刻下旨,将修建任务交给蒋友仁负责。

根据《清史汇编》记载,蒋友仁原名伯努瓦·米歇尔,来自法国,原本是一名天文学家。当时西方传教士在清朝的处境并不乐观,从康熙后期开始,朝廷就开始禁止西方人传教,除了少数留在京城服务皇家的传教士外,不再允许外国人在内陆传教。即便那些留在京城的传教士,为了更好的生存,也要拿出所有本领讨好皇帝。

所以当蒋友仁听说郎世宁向乾隆推荐,由他负责修建大水法时,虽然表示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但还是硬着头皮接了下来。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郎世宁和蒋友仁两人研究了大量西方的建筑书籍,同时在造办处的配合下,建造了一批模型喷水机械,最终才将大水法的草图完成。

当草图呈给乾隆时,他非常高兴,还将图纸带回了寝宫研究,并最终亲自在圆明园选址修建大水法。

其实,郎世宁、蒋友仁都不是专业的建筑师,但他们却最终能够将欧洲的建筑,完美的复制到圆明园,在规模、技术方面甚至超越西方建筑,不得不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有了大水法建造成功的案例,乾隆皇帝更大的雄心被不断激发起来。他下令建造更大规模的西洋景观。就这样,在西洋传教士们的主持设计下,一座座西洋风格的园林建筑在圆明园中不断落成。

参考文献:《圆明园历史考证》、《清史汇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