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行动”到底是朱可夫的败仗,还是朱可夫实行战略欺骗的胜仗

俄国人本质上迷信蛮力,崇尚压路机式的战术,盲目遵循战前部署,不会随机应变。

上述这段话,是德军对朱可夫指挥的“火星计划”作出的核心定论。

常胜将军固然存在,但全胜将军难有。如果苏联不愿承认这是朱可夫的一次败仗,那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政治考量。

1942年1月,在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为核心的指挥下,苏联终于顶住了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而这也意味着:希特勒三个月内灭亡苏联的企图彻底落空。

苏军的防御成功后,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反攻。

在朱可夫看来,苏军应该将反攻重点集中在德第九集团军身上,打掉敌人的这个据点后,就可以顺势南下突入中央集团军一线。

斯大林同意了朱可夫的建议,但同时也要求对盘踞在斯大林格勒的德第六集团军发动反攻!

指挥第九集团军的是被希特勒誉为"东线救星"的沃尔特-莫德尔。

在苏军发动攻击前,他和他的部队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战役部署:依托地形修筑纵深防御、交叉火力网、要塞据点等等。

战役打响后,苏军分别从东、北、西三个方面发动进攻:东侧的20万兵力负责主攻,北侧部署了一个集团军的兵力负责牵制;但这两支力量面对德军强大的防御时举步维艰。

相比之下,从西侧进攻的加里宁方面军要顺利一些。

虽然加里宁方面军突入了一定的距离,但莫德尔却采取了以柔克刚的战术应对:在保证防线不被切断的前提下,德军实施弧形后撤。

这样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苏军有生力量,而且还迫使苏军转攻为守。

最终,朱可夫指挥的火星计划以惨败结束:德军仅以4万人伤亡,让苏军付出26余万人或阵亡或被俘、50余万人受伤的巨大代价。

总体而言,朱可夫并没有对德军的防御保持应有的重视,而且当苏军处于被动局面时,朱可夫还表现出了战术上的偏执:仍一意孤行的试图利用预备力量强攻,而这种偏执也曾在进攻柏林初期显露。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