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成为暴君导致亡国的责任,究竟归根于谁?

《封神演义》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但作品中着墨最多的还是反面形象妲己,在这个人物身上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女人祸水”的思想。“女祸”一词,最早见于《新唐书玄宗本纪》,传后的“赞”中写道:“自高祖至于中宗,数十年间,再罹女祸,唐祚既绝而复续。”这里以女祸指代武后、韦后乱国。其词虽出自宋人,然其论却由来以久。武王“牝鸡之晨”之论可看作“女祸”论的始祖。武王认为商纣之亡乃“惟妇言是用”,因而“斩妲己头悬于小白旗上”,以为“亡纣者,此女也。”《诗经》、《左传》、《国语》也多充斥此论。

“祸水”一词则出自于文言小说《飞燕外传》,汉成帝将貌美的赵和德纳入后宫,一个名叫淖方成的在汉成帝背后唾之曰:“此祸水也,灭火必矣!”后来“女祸”和“祸水”就演变成对女性特别是美貌女性的专称。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就继承了这一论点,从此“女人祸水”逐渐演变为一种权威性的正统观念。在历代文人墨客、市井百姓心中,女人是祸水,是导致祸乱的根源——西施有沉鱼之貌,吴王夫差为西施导致亡国;妲己百千娇媚,惑乱殷商;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却落得个惨淡下场;唐玄宗痴迷杨贵妃,终致安史之乱。

陈圆圆有倾城之貌,惹得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大开城门引清军入关……在这些例子的教训下,男性为了能建功立业,纷纷向“祸水”开刀。在他们的眼中,女人就是“祸水”,是自己建功立业的阻碍,要做英雄就要视女性为敝履。《封神演义》中的一个重要线索是女娲怒施美人计,派狐妖下界迷惑纣王致其神魂颠倒,朝纲紊乱,终于亡国丧命。小说中的第二回中,作者借苏护之口说道:“人君爱色,必颠覆社稷;卿大夫爱色,必灭宗庙;士庶人爱色,必戕贼自身。”这三个“必”字可谓斩钉截铁,甚或有一种危言耸听的感觉。

这就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对“女色”的厌恶,对“女人祸水”观的肯定。第三回开头也有,“从来女色多亡国”的论述,这就更加明确地表示出作者对“女人祸水”观的赞同。纣王可以说是妲己的保护伞,妲己的诸多恶事都是在纣王的纵容之下做下的。《史记》中对纣王有这样的记载: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拒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於鬼神。大乐戏于沙丘,以酒为也,县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司马迁笔下的纣王是一个标准的暴君形象,与之后历史上众多暴君形象有很多共同之处。《武王伐纣平话》、《封神演义》都继承了《史记》对纣王的评价,将纣王塑造成一个暴君形象,但这两部作品都对纣王形象进行了粉饰,特别是都将纣王成为暴君的原因归于妲己。

纣王在妲己未进宫之前可以称得上是个明君,开创了“万民乐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宾服,八百镇诸侯尽朝于商”的盛世。是妲己的出现导致纣王偏离了方向,成为一代暴君。小说中写道:纣王自进妲己之后,朝朝宴乐,夜夜欢娱,朝政隳堕,章奏混淆。群臣便有谏章,纣王视同儿戏。日夜荒淫,不觉光阴瞬息,岁月如流,已是二月不曾设朝,只在寿仙宫同妲己宴乐。此种情形是妲己进宫之前纣王不曾出现过的,作者以此来表明“女色”害人的观点,正是由于妲己的美貌才导致纣王沉迷其中以致忘记了君主的责任。

接着,云中子献宝剑与纣王,为的是斩杀妖魔保商纣基业,无奈纣王为妲己迷惑,认为云中子才是妖道,并且焚了宝剑。这明明是纣王识人不清而招致的灾祸,但作者为给纣王开脱,在最后加上了这样一句话:“看官,纣王不焚此宝剑,还是商家天下;只因焚了此剑,妖气绵固深宫,把纣王缠的颠倒错乱,荒了朝政,人离天怨,白白将天下失于西伯。”可以看出,作者完全将纣王成为暴君导致亡国的责任归于妲己,即“女祸”。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