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谈油画《东京审判》 :会根据观众意见修改 可能明年画完

图说:巨幅历史油画《东京审判》(视觉中国图)

正在中华艺术宫展出的巨幅历史油画《东京审判》,全长168米,高4米,展示了包括参与东京审判的法官、检察官、被告、辩护律师、证人、法庭工作人员等各类人物400余位,618人次。画家李斌从东京审判“开庭70周年”画到了“闭庭70周年”,等到这个展览闭幕,他还要根据现场观众的意见再进行修改,“增添宪兵的场面,增加法庭威严感”。至于什么时候真正可以宣布画完,“大概要等到明年7月7日吧。”

画面上铺满人和“声音”

生于1949年的李斌,声如洪钟,身上有着那代人特有的历史责任感。《东京审判》画面上的人物周遭,密密麻麻地印满了当时的庭审记录文字,如实反映了检方、辩方、证人的观点,让立于其面前直视画面者,有透不过气来的紧迫感。“上面的文字都是从庭审记录中抽出来的原话,既要是庭审内容的重点,又必须有概括力。”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主任程兆奇为此付出了许多努力。

图说:油画《东京审判》(视觉中国图)

李斌认为,这样文字与画面并置,用绣像人物方法、1比1的比例的绘画表现方式与所表现的题材有关。从1946年到1948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判的过程,法庭上充斥着各种人的说话声音,然而从声音到图像,是一个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从什么样的途径才能真实了解当时那些人的真实模样呢?李斌从美国国家档案馆买来了当年真实的庭审记录胶卷,从中节选了15个小时,“要知道2年半时间庭审的日子,有个15人组成的摄影队,每天8个小时不停地拍,胶卷堆得山一样高。”

从开始在心中构思这幅画,李斌就每天盯着买来的15个小时的影像资料,硬是把屏幕里所有出现的人都认识了一遍。“溥仪在里面说了8天,我画上去,有的证人只说了一句话,我也画上去。”历史上有名没名的人,都在这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中得以最接近真实的面貌展现在大众面前。

修改中接近历史真相

在真实的历史场景里,大部分的时间法庭上的人都戴着耳机坐着说话。这对于画面构思来说是一种挑战,于是,李斌把画面分成了三个部分,开庭篇、闭庭篇、中间是法官的合影,连接处是庭审过程。

图说:参观者在油画前驻足(视觉中国图)

“绘画艺术不仅仅要把人画像,更重要的是构成,起到照相机的作用是不够的。”从事历史画的画家应该具备的能力是既要还原历史人物的风貌,画的本身也要有韵味。画家如何走笔自然会吸引观看者的眼球。《东京审判》的画幅如此之大,给艺术家的创作带来了时间上的紧迫性,这样的紧迫性又有意无意给画面的走笔带来了一种活跃之气。“画笔与画布自如的碰撞,既自如,又要相对准确。”因为现存影像里的人物动作已经如此生动,一味模仿形象的方法是愚蠢的。

可以说,《东京审判》这幅作品,是史学和美学的紧密集合,也是功能和审美之间的交错。为了更接近历史,就在前不久,李斌把法官检察官的群英像那一段,又重新画了一遍,他还要继续修改,让宏大叙事,变成普罗大众都能接受的面貌,在审美中了解史实。

图说:小朋友在油画《东京审判》前留影 资料图 (新民晚报记者郭新洋摄)

李斌说:“以往,我们围绕着抗日战争历史的题材总给人以悲壮的、哭诉的、仇恨的感觉。但这段历史中的东京审判却如此不同。我们今天要对所有战场和法庭上的英雄致敬。”

东京审判中国检察官梅汝璈子女梅小璈评价,一般艺术家往往激情四溢,作品中主观、写意、浪漫的因素较为明显;另一方面,也有极端重视细节乃至宏观视角不够开阔的状况。李斌仔细查看了大量影像和书面资料,把宏大场景和需要表现的所有人物的状况完全调查清楚,然后选取极具代表性的细节、情态,恰到好处地予以描绘,又处处契合正义、和平的主题,有突破性的发展。(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