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晚期的皇帝为何都偏瘦?和满族的这项传统有关

我们看清朝十二帝的画像,除了皇太极和顺治帝是胖乎乎的外,其他皇帝都是清一色的瓜子脸,尤其是从嘉庆帝往后,一个比一个瘦。

按理说皇帝是人中龙凤,饮食肯定是最高标准的,那为什么清朝的皇帝为何普遍都偏瘦呢?这其实和满族的一项传统有关。

清朝中晚期的几位皇帝,从嘉庆往后,依次是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和明朝末年的明神宗、明光宗等几个皇帝比,体型差异相当明显。按理说清朝的皇帝是女真人的后裔,体格应该比明朝的汉人皇帝要好,但事实上却恰恰相反。

一般人都认为,皇帝一天天肯定是山珍海味,想吃什么有什么。但实际上,清朝皇室的规矩极多,就算万人之上的皇帝,也不是想吃什么就有什么的。

更惨的是,清朝中晚期的皇帝,从小时候起,经常连饭都吃不饱。这种现象的源头是满族人的一项育儿传统:

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按照当时皇帝的用膳安排,清朝皇帝的一餐饭,冷热荤素带主食全算上,总共有48道菜,在当时有个称呼,叫“全份儿”。然而由于清朝这项独特的育儿传统的约束,虽然48道菜是一样不少,但是能送到皇帝嘴里的可不多。

就拿慈禧太后的宝贝儿子同治帝来说,同治他爸爸咸丰30岁就死了。同治年仅6岁的时候就登上了皇位。慈禧对这个儿子宝贝得不得了,严格按老祖宗的育儿规矩养儿子,“想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同治6岁登基后,每餐也按全份上48道菜,但是慈禧怕他撑着,菜上来之后,摆在令一桌,不让他看见,命一个太监替同治吃。结果把同治饿的没办法,跑到太监屋子里翻吃的,找到点什么吃的就赶紧塞嘴里。

挨饿最惨的皇帝,要数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溥仪了。倒不是因为条件不好挨饿,而是源于他6岁的一件事。

溥仪6岁的时候,有次宫里送新鲜的糖炒栗子,溥仪闻见味就把栗子车拦下了,扒开一尝,越吃越好吃,索性就趴车上边包边吃,身边太监也不敢拦,结果给吃撑了。

裕隆太后后来知道溥仪吃栗子差点没撑死这事,也害怕了,就让太监们看着溥仪,一日三餐只准他喝米糊。结果溥仪从这之后一连喝了一个月的米糊,天天嚷着肚子饿也没人管,因为满人有这个传统,想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后来有次裕隆太后和溥仪游中南海,裕隆拿了块馒头干给溥仪,让他喂鱼。结果溥仪接过馒头干之后,转身就塞嘴里了,可见是有多饿。

正是由于满清的这个育儿传统,清朝中晚期的皇帝普遍从小时候起就被控制食量,也因此多生的身材瘦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