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血腥的地方,死在这里的人不计其数,多数不得留有全尸

“西市”,在明朝指官员行刑的地方,具体地址位于北京西四牌楼附近。按照《旧京遗事》的记载,西市存在约有两百多年历史。当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西市就此登上历史舞台,后来,明朝覆灭,“西市”则被满清政府迁移至外城,成为我们耳中常听的“菜市口”。

自此,“西市”则被取代,正式从历史中消失了。

其实,严格来说,明朝的“西市”有两处,它们对于刑罚的要求亦不相同。比如:行刑时,手段分为“杀”和“剐”,被杀的官员会被带到西边牌楼,被剐的官员则是到东边牌楼受刑。俗话说“杀在西来,剐在东。”公开处决时,除了有监斩官在场,还会允许百姓围观,主要目的是为了震慑歹人。场地中会立有一根很高的木桩,犯人被杀后,会直接身首异处。

这种死法,看似很残忍,其实是较为舒服的死法。与之相比,剐刑则显得凄惨许多。何谓剐呢,顾名思义,就是一刀一刀割犯人的血肉。正常情况下,会依照罪行设定所割刀数,无论多少刀,都要保证最后一次使身首异处。显然,剐与杀本质上是相同的,不过,它的刑罚过程却是极为残忍,折磨肉体的同时,也会对身心造成巨大的摧残。

《旧京遗事》记载:“公开处决犯人时,旁边需有锦衣卫、理刑官、刑部主事等人,用以保证没有滥杀错杀的存在。待处决完成后,还会有官员进行验尸检查,要求不得留有全尸。”所以,“西市”又是明朝时期,最为阴森血腥的地方。

下面我们用例子来进行说明:

明正统时期,即:公元1449年。由于,明英宗对敌行军中,大意贸进,导致被围土木堡,自身被瓦刺军所擒。土木堡之变,瓦刺军擒住了明朝皇帝,令他们军心大振。不久后,瓦刺军即集中力量,围攻北京城。

在此危急关头,兵部侍郎于谦临危受命,率领城内军民抵御外敌、保卫都城。与敌作战时,他自身亦身披甲胄,冲锋陷阵,斩杀诸多敌兵。值得一提是,于谦还指挥士兵,用神炮攻击敌方将领。此战中,瓦刺军首领也先的兄弟孛罗被打死,瓦刺军死伤高达上万人。

京城保卫一战,极大重挫了瓦刺军锐气,保住了皇城,于谦可谓是功不可没。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功勋之臣,却依旧难逃凄惨下场。战后,瓦刺军首领也先深知明室强大,不敢得罪,便把挟持的明英宗放回。后来,明英宗在复辟之争中,听信他人奸言,把于谦押至“西市”杀害,史载:天下冤之!

相传,在于谦身死的那日,天气阴沉,京郊附近的百姓们主动带着酒纸,在西市哀悼这位抗敌功臣。其中,有一个叫朵儿的指挥,本来出自曹吉祥的部下,他把酒泼在于谦死的地方,恸哭。曹吉祥发怒,鞭打他,第二天,他还是照样泼酒在地表示祭奠。

历史上,除了于谦还有一位知名的官员死于此地,他就是明朝名将袁崇焕。袁崇焕对于明室之功,可以说不输给于谦。他曾经率领军队驻守宁远城,数次抵御后金军队的围攻,直至努尔哈赤身死时,此地依旧掌控在明室手中。其后,袁崇焕又在宁锦一战中,击败皇太极。

崇祯二年,后金军队避开明军设立的防线,由蒙古方向借道,挥兵直入,北京瞬间暴露在敌人面前。军情传至驻守在辽地的袁崇焕部,他紧急下令军队集结,火速返京驰援。最终,袁崇焕部在广渠门外与后金军队遭遇并交战,经过一番激烈厮杀后金军队溃败,京师危机就此解除。

可以说,这次若没有袁崇焕的及时营救,皇城或许危在旦夕,足可见袁崇焕功比于谦。但皇太极自知袁崇焕军事能力出众,是后金征服中原的重大阻碍。于是,他利用反间计,诱使崇祯皇帝把袁崇焕囚入大狱。次年,明室以“欺君之罪”把袁崇焕凌迟肢裂于“西市”。

京城的百姓并不知道事实真相,以为袁崇焕犯了通敌之罪,遂人人对其恨之入骨。袁崇焕死后,周围的百姓涌至刑场,把他的尸肉尽皆分食,边吃口中还辱骂不断。至清朝时期,清人在编修《明史》时,方才把真相公之于众,此刻天下百姓方才恍然。

原来,袁崇焕是位民族英雄,死得确实冤枉至极。努尔哈赤之后说道:“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余大成也曾说:“力捍危疆,而身死门灭,其得罪大略相似。但武穆有子霖、孙珂,能白其冤。而督师竟允绝,圣世谁复为《金陀粹编》者?”

除了以上两位,死于西市的犯人还有诸多历史留名的人物,如:嘉靖年间参与宫变弑君的以杨金英为首的十六名宫女、因弹劾奸臣严嵩而获刑的兵部武选员外郎杨继盛等人,皆是受杀剐之刑而死。

据史料可推测,西市只存在了两百多年里,没有人知道这里处死了多少犯人,只能用不计其数来形容。当然,这里并非每日都有处决之事,有时看案情或犯案率,除去死于政治权谋的,剩下基本是罪大恶极之辈。

况且,古时有些罪行,一人犯罪全族株连,常有数十人一并受刑的场面,所以,死者甚众,难以统计。最后,至于经常说的“午门斩首”是高官大元才配砍头得地方,一般平民百姓是不会有这种“待遇”的。

参考资料:

『《明史》、《名臣于谦小传》、《袁崇焕传》、《“西市”的消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