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先修路”,这个国家将路修好后的确富了,但也差点亡国了

俗话“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现象,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降低了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物流成本,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而在古代社会,修路也是官方的重要工程之一,但是,这种官方道路的主要作用并不是为了经济发展,而是直接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领域。军事目的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国家政令畅通的交通保证。所以,驿道在古代对于大一统国家的政权统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驿道最早的修建应该是在秦朝,这个朝代开创了中国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为了加强统治,方便调兵遣将,秦朝官方就修建了古代的国道,也是当时的国家级高速公路——驿道。因为,秦朝奉行严刑峻法,驿道的质量非常高,现在一些地方的驿道竟然还可以供人使用。

到了后来的朝代,驿道建设都是国家的重点工程,到宋朝的时候,驿道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宋朝建立后,虽然,没有统一幽云十六州和西北地区,但仍然拥有黄河流域及以南的广大地区,所以,驿道的建设将加强宋朝对南北方广大地区的统治,巩固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

以至于,宋朝对于驿道建设也十分重视,财政投入也很大。而根据当时的局势,西夏、辽、大理等国家与宋朝交往频繁,为了提高双方人员的同行效率,宋朝也积极修建了通向各国的驿道,沿途驿馆林立,十分繁忙。

比如:宋朝与辽国经常有官方来往,宋朝就修建了通向辽国的驿道。

据记载,宋朝使者进入辽国,需要从雄州的白沟驿抵达新城县,再通过涿州等地抵达燕京。在此稍事休息后,再继续向北,直至抵达辽国上京。可以说,同时期宋辽两国的驿道也有了相连接的路线,且往来十分频繁,也很好地沟通了两国间的关系。

有记载,苏东坡的弟弟苏辙,曾作为宋使出使辽国,经白沟在燕京暂宿,他写下了有名的《渡桑干》一诗,中有:“相携走马渡桑干,旌旗一返无由还。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年年相送桑干上,欲话白沟一惆怅。”这首诗,更是把宋辽间驿途来往之频繁,宋辽人民之间的真挚感情和白沟驿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后来,随着宋朝国家财富的增加,它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扩建驿道,加强各地的联系。据记载,当时,陕西与甘肃通往四川青泥驿道的道路不通,宋朝就安排当地的利州官员重开了一条驿道,并且,仅仅用了六个月就修建了一条联通陕西、白水、江和、甘肃、徽县的驿道,自此,两个省就可以通过这个驿道进入四川。

有记载,建成后其工程效率简直是出奇的高,工程量也相当巨大,共计阁道两千三百余间、邮亭三百八十九间。因为这么一件壮举,宋朝中央政府还特地嘉奖了主事官员,并将其载入了史册。同时,就像现在的高速公路也要通过大江大河之类的天然阻隔,宋朝政府也会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克服这类天然障碍,发挥古代基建狂魔的威力。

比如:著名的兰州浮桥和安详浮桥就是在当时建设的,可见,宋朝对于改善官方交通运输情况的意志还是很坚定的。

当时,宋朝的商品经济十分繁荣,很多驿道也为各地的经济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虽然,宋朝旁边有几个少数民族政权,有时候还会发生军事冲突,但是,这毕竟是少数现象。这几个周边国家也经常与宋朝发生经济贸易关系,这些四通八达的驿道就发挥了巨大作用,可以说,此时的宋朝已经成为了区域经济中心,在商业领域上扳回了一局。

宋朝政府在加强驿道建设方面一直很重视,由于,国家面积广、地形多样,修建驿道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比如:会遇到河流密布或沙漠地带等麻烦,这在古代绝对是工程难题。但是,聪明的宋朝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作为。

再比如:在甘肃敦煌地区就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骆驼和驴子对沙漠环境的适应能力,发展出了沙漠驿道,并相应的设置了驴驿和骆驼驿,敦煌壁画还留下了这种沙漠驿道运作的形象图画。而在南方多水的地方,宋朝政府还专门聘用了几千名渔夫建立了水驿道,这些渔夫则是水上驿道的雇员。

可以说,这些措施既完善了宋朝的驿道交通模式,更促进了宋朝的繁荣稳定。

并且,在紧急情况下,从北宋开始又出现了一种叫做“急脚递”的新的传送文书的形式。但可惜的是,这种急递铺的制度,没能顺利发展下去,到元末就衰亡了。明朝时候也没有更多的发展,清代后期就逐渐消失了,而代之以另外的邮递制度。

总体来看,宋朝的驿道已经发展的十分完善了,且对于宋朝而言也是利大于弊。但是,驿道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北方少数民族攻打宋朝,宋朝的驿道恰好也能帮助少数民族的部队南下,提高了少数民族骑兵部队的通行速度,正好击中宋朝没有长城等防护措施的软肋。

可以说,北宋灭亡的如此迅速,这与其发达的驿道对于金兵南下的帮助脱不了干系。真是“成也驿道,败也驿道”呀。

参考资料:

『《中国驿道发展》、《和风驿记》、《金玉新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