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初八我们吃的不是粥,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沉淀的幸福感

腊八节可以说是古代的狂欢节,今天不但要喝粥,还应该出去尽情的嗨!

腊月、腊八等说法,都与先秦的 蜡祭 有很大关系。在那个文明草创的年代,为了吃饱,农业生产是头等大事,传说从上古圣王 神农氏 或 尧帝 开始,就在年底十二月进行蜡祭,报答农神护佑。

这一套仪式传承下去,夏代叫 清祀 ,商代叫 嘉平 ,周代叫 蜡 ,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规范,叫做 天子大蜡八 。比如规定“八蜡以祀四方”,即祭祀四方的八种神,如《礼记·郊特牲》郑玄注所记:

蜡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畷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

先啬类似于神农;司啬是农神后稷;农是田地;邮表畷是田间的疆界;祭祀猫虎是因为猫吃老鼠,虎吃野猪,而这俩玩意儿都是会破坏田地的;坊是堤防;水庸是灌溉用的沟渠;昆虫不解释。

可见先民们的原始天道观是认为 万物有灵 的,而后世则认为古人够君子,对农田、水利这样的物体和猫、老虎这样的禽兽,得了他们帮忙都要祭祀报答,是“仁之至,义之尽”也, 仁至义尽 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而且要有祝辞。按《礼记· 郊特牲 》的记载,祝辞是: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祈求土、水、昆虫、草木的神灵都不要捣乱,因为咱已经祭过你们了嘛!这首祝辞也被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之一(与《弹歌》等并称)。

在蜡祭上,对各类参与者的服装也有规定,天子身着皮弁素服、腰系葛带,手执榛杖(比丧礼略低的一种礼数规格),农夫则头戴黄冠、身穿黄衣。整齐的着装会给人以庄严正式的感觉。

等等,说了这么多,好像跟 狂欢 没一毛线关系?不要急,祭着祭着就开始了。

首先是有表演,表演的内容应该就包含传说中的乐舞《韶》。《尚书》记载:

《箫韶》九成, 凤皇 来仪。夔曰:“于!予击石拊石, 百兽 率舞,庶尹允谐。”

是一段舞蹈表演。但凤凰与百兽之舞,不可能由动物演出,只能由人扮成动物;这种表演正是蜡祭礼上的表演。连苏东坡都说“八蜡,三代之戏礼也”,可知蜡祭仪式的表演性很强。

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完事之后,上至天子,下至农夫,会举行盛大的宴飨之礼(或乡饮酒礼),大家可以尽情的嗨,嗨到死,嗨到爆,随便嗨。

可见,蜡祭是周民族沿袭已久的最为盛大的 饮酒节 和全民 狂欢节 。但这个节日怎么后世就没影了呢,而且今天的腊祭好像跟这完全不是一回事?

这是因为,周代还有另一种 腊祭 ,把狩猎获取的禽兽供奉到宗庙里祭祖,跟 天子大蜡八 用谷物杂粮祭祀农神不一样。据《礼记·月令》载:

(孟冬之月) 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祀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

这种腊祭在孟冬之月(农历十月)办,五祀,据郑玄的注,是指门、户、中溜、灶、行等家里的东西,有辞旧迎新的意思。

腊祭祭祖

大概因为蜡祭和腊祭都是岁末的大祭祀,慢慢的就被合成了一个。秦汉以后,蜡祭就慢慢的没有了,但剩下的腊祭则吸收了其部分内容,如从十月办改为十二月办,祭祀的对象里也增加了农神等。

最早的腊祭,定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称为 “腊日” 。但因为冬至日在农历里也不是固定的日子,所以这种腊日偶尔会落到正月里去,这就不符合十二月进行腊祭的传统了,所以南北朝时就把腊日定为每年的 “腊月初八” 。

南朝梁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这样腊日就固定下来,始终在十二月里而不会改变,符合“十二月,腊日也”的传统,而 腊八节 也就从此诞生了。

随着汉代以来佛道两教的流行,道教有腊八日祭祀八星的说法,佛教有腊八日祭祀释迦牟尼成道的说法,不过总之腊八节是一个盛大的节日,这些分歧倒也不必深究,说起来“三教原来是一家”不是。

虽然今天的腊八节跟周代的 天子大蜡八 活动内容很不一样,但也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何况咱们可以温故知新、以古为新,重新把腊八节当成大蜡八来过嘛! 像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本来也是很庄严的节日,今天都成了西方人狂欢的日子,何况我们的大蜡八本来就是狂欢节呢?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这几乎是全国各个地方的传统。腊八粥讲究五味调和,百味香。随着地域的差别,各个地方的腊八粥也各不同,大多数地方将腊八粥煮成咸味的,还添加了青菜之类,米先经过炒香再煮。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