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血腥的抢婚惨案,女主先奸后杀,此清官处死凶手后悲催了

话说汉桓帝最依靠宦官力量诛杀权倾朝野多年的梁氏集团的,后来又依靠宦官力量除掉外戚势力,使得他得已柳暗花明。为此,汉桓帝把在诛杀梁氏势力的行动中立有首功的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都进行封侯,“新贵五侯”也随之名声大震。

宦官垄断政权以后,骄横跋扈,狐假虎威,贪鄙惨毒,无法无天,比梁冀时更甚。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很快宦官集团的“大哥大”单超就因病而一命呜呼了。剩下的四侯却更加放肆,他们有恃无恐,江湖上很快就传出了响当当的“万儿”来:“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堕。”他们的气焰嚣张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有事例为证:一次求亲引发的血案。

徐璜的侄子、下邳县令徐宣,是个无恶不作的家伙。他看中了已故汝南太守李暠年仅十六岁的女儿,便马上派人去说亲。结果李家因为对他们这些宦官势力心存芥蒂,便来了个婉拒,理由是:寒女岂能配虎子。

结婚就像是周瑜打黄盖,要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才行,此时徐家和李家显然是另一番情景,一个愿打,另一个不愿挨,按理说本着强扭的瓜不甜的原则,这个时候的徐家应该主动放弃李家,另寻芳草才对。然而,这个徐家已不是以前的徐家了,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徐家了。李家拒婚事小,面子问题事大。也正是因为这样,徐宣听说李家居然敬酒不吃吃罚酒,怒气冲冲的他二话不说,带着手下的“弟兄们”就往李家闯。

结果毫无悬念,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李家女儿很快被徐宣“劫持”进了他的“豪府”,接下来上演的是触目惊心、令人发指的血案:先奸后杀(乱箭射死)。

正直的东海相黄浮知道这件事后,不管三七二十一,马上派人把徐宣抓起来关在牢中审问。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中,他的下属们纷纷站出来做“和事佬”,大致意思是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徐宣看徐璜,不看徐璜看桓帝,放他一马,相安无事。

黄浮却回了这样一句话:奸贼不除,天地难容。

下属们知道得罪徐璜后,事情的严重性,于是更加直白地进行劝解:杀一人,等于杀自己;留一人,等于留自己。

对此,黄浮坚决道:对我来说,今天能除了恶霸,明天即便是去死,也可以无怨无悔,死而瞑目了。说完,他不再犹豫,马上把徐宣拉到集市来了个“闹中斩”。

徐宣死了,徐璜怒了,二话不说了,拔脚就跑进皇宫了,当着汉桓帝的面就哭了,末了,才说了这么一句话:皇上不为臣主持公道,臣也不想活了。

汉桓帝听了顿时惊了,连调查的过程都直接免了,举起手中的倚天剑挥了出去,结果黄浮的官职被削掉,头发被剃光,罚去做苦役,性命没丢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五侯骄纵不法,其他宦官也是如此。中常侍侯览先后侵占宅舍三百八十一所,侵夺田地一百一十八顷,起立第宅十六区,还掠良人为奴婢。他的哥哥侯参任益州刺史,为了侵占民财,竟诬人谋反,捕杀后霸占其财产,前后侵占民产数以亿计。

宦官虽然已成“燎原”之势,但朝中还是有一些出淤泥而不染的正义之士。比如正直的太尉黄琼就凭一人之力,给腐朽的朝廷带来了新的风气,极力引荐和聘请天下名士入朝为官,大有和宦官集团“抢班夺权”之势。

这其中就有汝南人范滂。范滂少年时,就磨砺出了清高的气节,受到州郡和乡里官民的佩服。他曾经担任过清诏使(有点类似钦差大臣),到冀州巡视考察。出发时,他登上车,手揽缰绳,慷慨激昂,大有澄清天下吏治的壮志。贪赃枉法的太守、县令,听说公正廉明的范滂要来视察,都自动解下印信,辞职离去。凡是范滂所揭发弹劾的人,全都符合民众的愿望。当时,正好遇上皇帝下诏,命太尉、司徒、司空三府的官员评出地方官员执政的业绩,考察反映民间疾苦。这时范滂弹劾的刺史、二千石官员、权贵党羽共有二十多人。尚书责备他弹劾的官员太滥、太多,怀疑他假公济私、公报私仇。

对此,范滂直接回答了16个字: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听说农夫必须锄草,庄稼才能茂盛;忠臣必须除奸,王道才能清平。

解析:我所揭发弹劾的官吏,假如不是暴戾为害百姓,我怎么会让这些人来玷污我的奏章呢?只是因为迫于朝会的日期太紧,所以先检举揭发出来,上面应该急加惩处,还有一些没有查清楚的,等我调查核实以后再来弹劾。

结论是: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如果我的弹劾有差错,我甘愿接受公开判刑!

尚书听了,无言以对。

这件事反映当时这样一个现象,朝廷在宦官集团的把控下,恶人当道,一些正义人士想有所作为,轻则遭遇“质疑”,重则被“诽谤”和“打压”。从而形成了一种污浊的环境,官场人人都选择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明哲保身的态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