镊子读书·太史公司马迁:忍辱负重,炳耀千古

最近起兴,想要再把《史记》读一遍,这两天在了解太史公司马迁的相关情况。在大致了解之后,想到了两个词:忍辱负重和炳耀千古,可以用来形容太史公司马迁,即忍辱负重的司马迁写出炳耀千古的《史记》。

太史公司马迁(资料图,来自网络)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太史公自序》)。关于司马迁的生卒年,有两种说法,即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 或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 ),死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前90年)或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

这里说一下关于历史上某一个东西,在后来研究考证的时候出现多种说法的选取问题。从古代到现在,关于某个事件或某个物件,尤其是越著名的,研究的文人学者就越多,或因为掌握的资料问题,或因为个人选择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在研究的时候,我觉得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是比较科学的,利用"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即利用书本上已经记载的文献材料,辅以考古发掘出来的实物材料相互印证,以得出更准确的结论。在取舍的时候,当然是有明显谬误的及时舍去,有一定道理的可以都保留,以作为参考。如果没有特别的把握,还是不要太绝对去确定一样东西,也许不久之后考古发掘出有利的证据,会实力打脸。而且,一旦以某种说法为基础,去推断后面的事情,当那种说法被否决,那么后面所有的推定都将被否定。所以,还是兼容并蓄,都列出来,作为一种参考罢。

不论司马迁出生在哪一年,他“年十岁则颂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太史公自序》)。也就是说,二十岁之前,他是主要在于读书、学习,二十岁以后,开始到各地去旅行。而他的旅行,不单是旅游,而是到一些古都遗址,按照书籍上的记载,去寻访文化遗迹,进行调查考证。此后数年,他游历甚广,足迹遍布今天的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等地。考察途中,实地勘验古迹,寻访古风民情,收集历史资料,开拓眼界世界观。

游学回归长安后不久,司马迁便入仕,做了汉武帝的侍从——郎中,跟随汉武帝出巡、祭祀,又到过很多地方。之后,更受武帝派遣,奉命出使,到过今天的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於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太史公自序》)。

等他出使归来时,他的父亲司马谈却病危了,他赶到周南(今河南洛阳一带)见了父亲最后一面。在这最后一面,司马谈将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写一部记录孔子之后的几百年间历史的兴亡衰败、“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太史公自序》)的著作——托付给了司马迁,“执手而泣”,恳切嘱托,“迁俯首流涕……”(《太史公自序》)而答应。

父亲死后三年,司马迁子承父业,做了太史令。履职后,先完成朝廷给他的任务,修订历法。历时三年,新的历法修订完成。之后,司马迁开始投入他准备已久的《史记》的写作。这一年,他四十二岁。这一写,就是六年,然后就发生了那件改变他命运的“李陵事件”。事件具体不说了,只说司马迁因此受累,被关进了监狱,并于次年被处以腐刑(宫刑)。

受宫刑,对一个男人来说,是奇耻大辱,对司马迁这样一个遍览古代英雄侠士、胸怀大志向的史官世家之后的人来说,更是极大的打击,对他的身体和精神都是严重的摧残和折磨。这一点,他在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书信中曾有激愤表达:“……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报任安书》)

之所以没有“引颈就死”而选择宫刑,是因为他的《史记》还没有写完,他对他父亲的承诺还没有完成。虽然有很多人看不起他,并为当时社会所不齿,觉得他受辱而活,是贪生怕死,是苟且偷生,大丈夫应当“不辱”“守节”。

但在司马迁看来,“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为自免,卒就死耳”(《报任安书》),就这么死了,才是没有价值的,会以一个默默无名之辈被历史所湮没遗忘。“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他是身负不羁之才,继孔子作《春秋》之志,“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像庸夫俗子一样“死节”,“不辱”很容易,但司马迁知道,他要写的《史记》的伟大,他要为了它而受辱,耻辱的活着,忍辱担任中书令,出入宫苑,去接近先前搜罗的无数,图书资料,以完成他的《史记》。

出狱后,司马迁忍辱发愤,呕心沥血,潜心写作,又写了八九年的时间,才基本完成。之后,在回他朋友任安的信中,讲述了自己忍辱负重写作《史记》的原因。

此后不久,太史公司马迁离开了人世,他忍辱写就的《史记》流传了下来。

两千余年来,一代一代的文人学者从《史记》中汲取营养,它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发展,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块亮丽瑰宝。

斯人已逝,他留给我们的《史记》却炳耀千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