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古典的复兴”为当下带来什么?

摘要:艺术博大精深

十五世纪中叶,中国迎来历史学家眼中的唐宋之后一千年中“最具意义的社会变革期”阶段,文化与艺术全面繁荣与复兴。绘画领域,先是吴门画坛借鉴元代画家的方法,建立起一种新的画风,而后是董其昌向前追溯到唐宋探寻文人画的本源。这场古典复兴运动穿越朝代更迭,被王时敏、王鉴、王翬、王原祁四位划时代大家及其弟子发扬光大,在17—18世纪发展巅峰阶段,进而在19世纪由新吴门画家再度掀起波澜。

如何看待中国千年绘画史上这种独一无二的现象?这场古典复兴的意义又该如何评价?上海书画出版社历时7年编辑,由章晖、范景中主编的《古典的复兴——溪客旧庐藏明清文人画研究》问世。在艺App与上海书画出版社联手在全国十个城市推出“古典的复兴——明清文人画公开课”大型巡回系列学术讲座,首站近日在上海图书馆拉开帷幕,范景中、白谦慎两位艺术史研究专家,围绕“15—19世纪中国绘画史中的古典复兴运动——从吴门到董其昌、四王及其流派”,解读评价中国千年绘画史上这场独一无二的古典复兴运动以及它在21世纪的新意义。

“艺术历史和诗歌、音乐历史有所不同,今天我弹莫扎特曲子,你也弹,可是谁都不知道莫扎特弹的是什么样。读李白的诗‘朝辞白帝彩云间’,你读对了字,但是李白怎么读?没有人把他的原音保留下来。” 白谦慎说,艺术品恰恰有这个功能,让后人最直观地看到物质遗存,看到古人怎么用精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观念。”

近些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公众美育教育持续投入,越来越多的人传达出渴望深入了解古代文化艺术的愿望。21世纪的当下正经历着新时代的“古典的复兴”。回望过去,在15世纪的中叶,明朝社会的发展表现出强劲的城市化和商业化趋势,文化艺术迎来全面的繁荣与复兴。在儒学、文学、诗歌、器物制作与收藏等各个领域,以及绘画领域,都开始掀起复古主义思潮。从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此一复古主义思潮持续了近五百年之久。其中文人阶层是推崇复古主义的主力军,而文人借以抒怀寄兴的绘画,正是实践复古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说五百年间明清文人画的崛起和繁荣,也见证着古典的一步步复兴以及中国文化艺术影响力的勃发。白谦慎表示,“绘画作为物质,保存了更为真实的历史信息,这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比拟的,也因此艺术史研究应该在鉴定和鉴赏上下功夫。

“‘古典的复兴’实际上可以说是拟古,可以说是摹古,也可以说是复古,这些意思可以交叉在一起来看待。”在范景中看来,《文心雕龙》对“通变”进行了非常深刻的论述,写文章有固定的规律可循,同时在这个规律之中也会有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我们实际上可以看到后来的文化总是用一种通变的方式,好像是不断恢复古代,实际上则是在创新。”

范景中强调,明清文人画艺术的位置与成就,应该重新思考和评估,“它正好处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同步的时期,如果说西方文艺复兴向着更大、更宏观的世界不断地扩展,那么明清时期的古典复兴,则可能向更微观的世界,向我们个人心灵深处不断地深化。”

对于“清代艺术不如明代,明代艺术不如宋代”的大众观念,范景中引用《偏爱原始性》西塞罗的一段话,“大意是甜东西吃多了,会对‘甜’产生一种反感,漂亮的东西看得多了,也会反感。用时髦的话说,审美疲劳以后,会向往一种新的东西,追求一种新的东西。为什么我们觉得清代不如明代,明代不如宋代?各方面的渠道作用于我们的文化反应,使得我们对于越古老的东西越珍惜,觉得越古老的东西越神圣,而我们不自知。”

收藏热也是讲座观众关心的问题。“西方艺术收藏领域,私人收藏家和博物馆之间往往有很密切的互动,不仅私人收藏在促进艺术史研究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藏家也身兼研究者的角色。”白谦慎提醒中国的收藏家,不要把艺术收藏当成单纯的经济投资,当成“股票”,而是借此提高自己的古典学养、塑造古典欣赏品位,“说的更大一点,就是让中国古典文化遗产的星光再次闪耀出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