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打败尼泊尔,专门从东北深山老林里找来1000个“神秘”

乾隆五十六年,大清帝国的西南边疆传来警报,与西藏山水相邻的小国廓尔喀,也就是尼泊尔,悍然出兵进藏,深入到清朝境内聂拉木、济陇一线,明目张胆挑战清朝。尼泊尔是个山地小国,人口、疆域、综合国力都和清帝国相差甚远,为何敢主动出击以小打大,向清朝这个庞然大物开战?原来,此时的尼泊尔已经今非昔比了。

雍正时代之前,尼泊尔境内有多个部落和族群,国家体制是一种松散的部落联盟式的形制。但乾隆继位初期,尼泊尔的廓尔喀人日渐强大,凭借强大的武备实力四处征伐,击败其他部落,消灭了反对势力,建立了统一的尼泊尔王国。穷兵黩武的尼泊尔国王,尝到了武力和强权的甜头,一发不可收拾,开始把野心勃勃的目光盯住了紧邻的藏区。

尼泊尔国王认为藏区远离清朝核心腹地,且山高路险,气候苦寒,清朝虽然强大,也有鞭长莫及、强弩之末之虞,未必能拿他怎么样。加之尼泊尔人在与藏区贸易时,发现清朝藏区当时的主管噶厦、驻藏大臣等人,大都是些贪婪胆怯之辈,于是胆子越来越大,终于在乾隆五十三年出兵入侵藏区。乾隆皇帝闻讯震怒,立即调兵遣将组织反击,第一次廓尔喀之战就此开打。

令乾隆没有料到的是,清朝主持这次战役的钦差大臣巴忠、驻藏大臣雅满泰、四川提督成德等人,畏敌怯战,一心息事宁人,私下同尼泊尔国王议和,以今后每年向尼泊尔交纳元宝三百锭的代价,作为“保护费”,换取尼泊尔人退兵。尼泊尔人捞到好处,满意地撤兵而去。清朝驻藏大臣等人则隐瞒真相,明明一仗没打,还订立丧权辱国的协议,却报告乾隆,声称已经出兵“收复”了失地,击退了尼泊尔,大获全胜,乾隆龙颜大悦。

谁知纸里包不住火。清朝驻藏大臣等人虽与尼泊尔人达成了协议,苟安一时。但因为担心事后曝光被追查责任,尼泊尔国王退兵后,他们竟然又反悔,拒绝向尼泊尔支付三百锭元宝。尼泊尔国王白折腾一场,一两银子没捞着,恼羞成怒,于乾隆五十六年六月出动大军越过边境,再度入侵藏区,这次进攻势头更猛,前锋直抵日喀则,占领扎什伦布寺。

乾隆知道真相后,大为愤怒。他严惩了雅满泰、巴忠等人,同时决心严惩敢于挑战大清的尼泊尔。乾隆皇帝一生创立了赫赫有名的“十全武功”,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他充分考虑到远征尼泊尔的种种困难,如地势高寒、廓尔喀人骁勇善战的问题,煞费苦心从全国各地征调精兵强将,以确保一战必胜。

《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皇帝下了一道奇怪的圣旨:“调遣索伦兵一千名入藏”。索伦兵,是由黑龙江畔的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族人组成的一支军队。清朝反击尼泊尔,为何要舍近求远,从黑龙江万里迢迢调集这一千士兵?这一千索伦兵究竟有何“神秘”之处?

原来,索伦兵一直是清朝皇帝非常重视的一支军事力量。索伦兵世代居住在东北黑龙江畔深山老林中,自然环境原始而恶劣。索伦兵的主要成员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族人,从小在艰苦环境中成长,为了生存,个个都是骑射精熟的好猎手,并且培养成了吃苦耐劳、悍勇无畏的禀性,临敌应战一往无前,从不知投降、逃跑是何物,是天生的优秀战士。

乾隆朝名将海兰察,最初就出身一个普通的索伦兵。索伦兵很早就开始跟随清朝皇帝出兵征战,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更是达到高峰期,几乎参与了清朝对内对外的历次战役,每逢大战、恶战、硬仗,索伦兵几乎无役不予。清朝皇帝对他们强悍的战斗力极为满意,康熙称赞他们“索伦效力勤劳”,乾隆称赞他们“索伦质性犷悍”,“人甚健壮,枪箭敏捷,临战甚属得力”,甚至认为“盛京之兵亦不如索伦”,最精锐的盛京满洲八旗兵,比起索伦兵也自愧不如。

索伦兵在反击尼泊尔入侵之战中,再度表现神勇。他们这一千人担任远征军前锋,与闻名世界的尼泊尔廓尔喀兵短兵相接,屡战屡胜,不仅收复了失地,还一路披荆斩棘奋勇向前,深入尼泊尔境内数百里,最近时距离尼泊尔国都加德满都已经不足二十里,大获全胜,尼泊尔从此再不敢与清朝抗衡。

参考史料:《清高宗实录》、《清史稿》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