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初心使命

在法国留学的周恩来。

1922年3月,24岁的周恩来在给觉悟社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这是周恩来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后昭告友朋的誓言,也是他一生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动力。

“为中华之崛起”而求索

1898年,周恩来出生于一个破产的封建家庭。家与国的双重衰败,给了他深刻的生命感受和历史记忆。

1910年春天,周恩来跟随伯父到东北求学。在奉天,他对老师提问的精彩回答,至今还在世间流传——

老师问:“读书是为了什么?”学生中有的说,是为了帮助父母记账;有的说,是为了谋个人的前途……周恩来则出人意料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

1913年,周恩来进入天津南开学校读书。这所新式学校在严修和张伯苓教育救国思想的指导下,人才辈出,周恩来成为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中学毕业后,周恩来选择到日本继续求学,打开了由异域观察故国的新视角。他除了深入观察、深入社会生活外,每日都认真写日记,真实地记载了他的所思所想,并立志“想要想比现在还新的思想;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情;学要学离现在最近的学问。思想要自由,做事要实在,学问要真切”。

他重拾《新青年》杂志,觉得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很快投入到留日学生反对北洋政府卖国行径的活动中,并加入了“以联络感情、砥砺品行、阐明学术、运用科学方法刷新中国为宗旨”的新中学会。

周恩来1918年4月23日的旅日日记中,出现了“社会民主党”“过激派”“赖宁(列宁)”“劳农”“社会主义”等夺人双目的字眼。这期间,周恩来还阅读了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等介绍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书籍,思想在各种思潮的激荡中日益深化。

“现在我已得有坚决的信心了”

1919年4月,周恩来从日本回国,随即投身五四爱国运动。

1920年1月29日,周恩来由于领导请愿斗争被捕入狱。后来,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谈到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认识时说:“思想是颤动于狱中。”他后来也回忆:“这个时期,我的思想已从赞成革命而走向社会主义。”

1920年底,周恩来踏上了旅欧勤工俭学的道路。在法国补习法文的同时,他开始进行社会调查和对信仰的追寻,逐个剖析在西欧社会存在的几大思潮,认为无政府主义等都不能用、不管用……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共产主义思想夺取西欧人民眼球,以共产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共产党正逐渐壮大。

经过反复地学习和思索,周恩来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1921年春,经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周恩来加入了旅法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年7月,旅欧共产党早期组织与国内北京、上海等共产党早期组织一道,共同发起创建了中国共产党。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共产党宣言》宣示的正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1936年,周恩来对埃德加·斯诺说:“在赴法国之前,我从译文中读过《共产党宣言》。”在德国特里尔的马克思故居纪念馆,还保存着周恩来读过的《共产党宣言》。

周恩来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正如他自己所说:“经过大革命和白色恐怖的锻炼,坚定了我对革命的信心和决心。”终其一生,他都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80年8月,邓小平曾对意大利记者法拉奇形象地描述了周恩来的工作状况:“周总理是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的人。他一天的工作时间总超过12小时,有时在16小时以上,一生如此。”

在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见到了《共产党宣言》中文版首译者陈望道。他殷切地对陈望道说:“当年长征的时候我就把《共产党宣言》当作‘贴身伙伴’,如果能找到第一版本的《共产党宣言》,我真想再看一遍。”陈望道遗憾地摇了摇头。周恩来接着说:“这是马列老祖宗在我们中国的第一本经典著作,找不到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心病啊!”就在这一年的秋天,中文首译本《共产党宣言》被找到了。而此时,周恩来已经走上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再也无法翻阅这本激励他一生的书了。

(摘编自人民网 费虹寰/文)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