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不是保守派?那为何到了戊戌变法时,她却要和光绪决裂呢?

慈禧不是保守派?那为何到了戊戌变法时,她却要和光绪决裂呢?

1898年的9月21日,光绪帝被软禁了起来。这时候慈禧太后下诏要训政,就这样在近代史上本来要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也就这样结束了。很多人都说,是因为保守派的的代言人慈禧的干预才导致了这一次变法的失败。那么慈禧真的是保守派的人吗?为什么到了戊戌变法的时候,她却要决定和光绪皇帝决裂呢?

其实在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里面,我们也能够看到他就把这一次变法失败的原因定位了保守派的阻挠。但是,我们也许应该来看一下在历史资料里面的几个细节后再进行一下判断。

第一:光绪的性格和是否支持洋务。在梁启超的这一本书和历史资料中都表示她是愿意支持洋务的,但是双方不同点就在于光绪的性格方面了。慈禧和光绪并不是真正的母子,而是小姨和外甥的关系。光绪的父亲奕譞是咸丰的弟弟,而他又娶了慈禧的妹妹。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件事情,这就是针对于同治去世之后,谁做皇帝的决定。慈禧让光绪给自己做儿子,而奕譞当场就吓的昏迷。

这时候的奕譞已经猜到了,慈禧是想要把控大权,所以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奕譞的性格是紧身有余魄力不足,而光绪更是在父亲太过于谨慎的性格上面胆小懦弱。在一本《正说慈禧》上面,对她的评价是”拥有帝王所具备的一切品质。“这似乎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第二:两代帝师翁同龢的上奏。他不仅是光绪的老师,也是同治的老师。但是先对比起传统的教学来说,翁同龢更有自己的想法。他上奏慈禧把很多一些新鲜的事物和激进的思想融入其中,这也得到了慈禧的同意。在教育上面,我们也能够看到她和保守派并不沾点,很开明!

第三:理想抱负的同异之差。慈禧不是曾国藩,也不是李鸿章,没有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天下的包袱。可是她却明白在自身的发展中”趋利避害“,在评价中认为她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在历史中的经济和军事成就上,洋务运动也丝毫不输给明治维新。而在中日甲午海战失败以后,光绪同意《马关条约》而这一天也发生了”公车上书“。而在英国人编写的《慈禧外纪》里面,我们能够看到慈禧对于光绪变法提到的一句话:

“凡所施行之新政,但不违祖宗大法,无损满洲权势,即不阻止。”

也就是说你可以变法,但是不要违背了祖宗的制度就行。1898年6月10日一份光绪和自己老师起草的《明定国是诏》送到了慈禧的面前,她很快就同意了。从这开始维新变法也进行了。

那么为何两个人又在戊戌变法的时候决裂了呢?变法相同,可一人为国,一人为权。光绪不仅把阻碍变法的礼部六堂全部搁置,把原来的军机大臣也慢慢架空。

废八股、办新学、鼓励私人工商资本、建新军、解除报禁。康有为还有好些未发表的新政,如尊孔圣为国教、制订宪法、开国会、君民合治、满汉平等、皇帝亲自统帅陆海军、改年号为维新、断发易服及迁都上海等。

这些慈禧都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态度来,但是到了光绪找到袁世凯要抓军权的时候,慈禧的权力一下子被触动到了。她可以容忍各种各样的变法措施,但是绝对不能够拿掉我的权力,也正是因为如此两个人彻底决裂!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