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一百多年前说透的道理,以前看不懂,现在看到哭!

中学每每学到鲁迅的文章都很头疼,总以为他被过分解读得厉害。现在再回头看,才发现自己犯了个最大的错误:因为自己胃口不好而去责备食物。

鲁迅的文章用典丰富,而且由于受到当时险恶环境的限制,很多观点不便直说,只能采用各种隐喻、借古讽今的手法来表示,缺乏阅历的人是不大容易看懂的。

鲁迅的书放在现在依然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但和胡适不同的也是最遗憾的一点,是他“只找人性的毛病,从不找制度的毛病”。只挖掘和揭露人和民族的劣根性,而不去寻找改进的办法,那真是如他自己所说,“最苦痛莫过于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了。

日本的“幻灯片事件”对鲁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片中的中国人以及围观的中国人,两者产生的麻木中国人形象深深地刺激了青年鲁迅:

他深深感到了民族性的弱点和劣点,认为“这些现象,实在可以使中国人败亡” ,因此他决心“先行发露各样的劣点,撕下那好看的假面具来” ,揭露国民性。

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谈得最多的一是“看客”,二是“奴性”。他后来写的很多小说和杂文,都谈及了中国人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马虎作风,以及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的劣根性等等……

早年读鲁迅,只见其尖刻犀利。

如今读鲁迅,默认了学界的评价:中国文化的守夜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