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废除殉葬制度,是因为爱情吗?

殉葬,是我国古代丧葬制度中,一种严苛残酷的政策,是指古代的君王、贵族死后,将自己宠爱的妻妾、服侍自己的奴仆、婢女等人杀死后合葬的行为。

中国古代的殉葬制度在商周时期极为流行,进入汉代之后逐渐消亡,但到了明代,殉葬制度又一次死灰复燃。

从明代的第一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起,到第五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钰,这些皇帝在去世之后,都有后宫中的部分嫔妃殉葬,与皇帝共赴黄泉。

而到了明英宗朱祁镇第二次做皇帝时,这项苛政才被废除。

那么,明英宗为什么要废除这项明代已经执行了一百多年的制度呢?

历史上给出了很多种原因:

有人说,是因为他非常宠爱和敬重的钱皇后,没有生育子女,而他的太子,也就是未来的明宪宗朱见深不是钱皇后所生。他很担心自己去世以后,钱皇后会像明仁宗的郭贵妃那样,被太子的母亲周贵妃勒令殉葬。

也有人说,是因为朱祁镇先在“土木之变”中被瓦剌俘虏,然后在回国之后又被自己的弟弟明代宗当囚犯在南宫里“囚禁”了七年,遍尝人间冷暖,所以,他比明代很多皇帝更有人情味,更有同情心。

那么,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呢?

史料记载,虽然明代宗在囚禁明英宗期间,基本上切断了明英宗和外界大臣、亲信的联系,不给他半点东山再起的机会。

并且,明英宗在南宫的生活也非常艰苦。有些史料和文学作品是这样记载的:明英宗在南宫吃不上喝不上,需要皇后带着妃子们做针线活去换吃的;明代宗下令把南宫的树砍了,于是这里冬天冷的要死,夏天热的要命。

然而,这样并不妨碍明英宗的恋爱、生子“事业”。

南宫,作为明代四处皇家游乐园之一,这里配备有宫女、太监等一系列供应帝后生活起居的人员。明英宗的到来,不得不说让这些原本会孤独到老的宫女们看到了希望。

当时的明英宗相当年轻,也就二十三岁左右,正是青春好年华。在漫长的七年岁月里,一个又一个的女子出现在明英宗的生命里,并在他复位后,都得到了封号:武昭妃,宫和妃,刘恭妃,李贤妃,赵庄妃,张成妃,余充妃,陈丽妃,王贞妃,等等。此外,在这里,明英宗还有三个儿子出生。

在这些南宫出身的妃子里,明英宗最宠爱的一个姓刘。刘氏的年纪比英宗大数岁,也未生育子女,但她很得明英宗的宠爱,历载“上钟情独至矣”。她被封为了敬妃,成为了明英宗的首席宠妃,什么钱皇后、周贵妃统统靠边站。

然而,刘敬妃的运气比较不好,她刚好死在了明英宗的前面。悲痛欲绝的明英宗一病不起,很快也命赴黄泉。在临终之前,这位痴情的皇帝下了两个令人吃惊的命令。

一个,是让刘敬妃和自己合葬在帝陵里。

明一代,只有皇后才有资格与皇帝合葬帝陵,普通的妃子,即使明史上强悍如万贵妃、郑贵妃,都只能在皇陵的周围单独修建陵园。这样看来,明英宗为了刘敬妃可以说豁出去了,完全不顾祖先宗法,留下了这个“大逆不道”的遗命。

另一个,就是下令废黜殉葬。

明英宗很了解自己的周贵妃,也就是继位者明宪宗朱见深的母亲,未来的太后。如果说,别的女人是醋坛子,那么周贵妃就是醋缸醋瓮。她连钱皇后都忍不了,岂能忍得了他那些南宫出身的妃子们?毕竟这些人陪他度过了七年多艰难的时光,给了他许多的温暖,并且不少人并没有生儿育女。如果不废除殉葬制,以周贵妃的脾气和儿子朱见深的孝心,这些女人们必然在劫难逃。

明英宗去世以后,大臣们反复商量的结果是:

第一个命令没法执行,刘敬妃最终也在皇陵区附近单独修了墓。

第二个命令坚决执行,因为,殉葬这项非人道的苛政早就有无数大臣内心十分反对,现在皇帝遗诏在,可以坚决废除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英宗是一个姐控,喜欢比自己年龄大的女人,这些他在南宫中宠幸的女子年纪大都比他还大。这一点可以说严重影响了他儿子明宪宗,明宪宗和比他大了十七岁的宫女万贞儿的爱情故事名传千古,但明英宗和小姐姐们的故事,就不太为人所知。​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