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哲学,就是对生命的沉思,具有“生命哲学”的气质

《野草》散文诗共23篇,写于1924——1926年,主要发表在《语丝》杂志上。这是一部理解鲁迅心理、气质的绝好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散文诗集。

《野草》对封建社会的揭露、讽刺和批判比较深刻。如《失掉的好地狱》,用象征的写法,把黑暗的旧中国比喻为阴森恐怖的地狱。写了地狱中的“主宰”者的三次更选的经过,说明他们一个比一个更残忍,被统治的鬼魂越来越不幸。尤其是最后一个上台的统治者,在地狱之门上竖起了“人类的旌旗”,宣布鬼魂们再有“反地狱的绝叫时”,就要给予重罚,“迁入剑树林的中央”,显示了比以前统治者更毒辣阴险的特点。所以,那些已经下台的前三个“魔鬼”头认为,自己统治下的地狱比这个魔头统治下的地狱要好,从而感叹鬼魂们失掉了好地狱,讽刺了当时军阀混战的政权更迭。

比这一篇象征封建社会更加让人耳目一新的一篇散文是《颓败线的颤动》。作者采用了小说的写法,描绘了一个穷苦女人的悲剧一生。她在饥饿线上挣扎,为了养大自己的女儿,忍受了人间的“饥饿、苦痛、惊异、羞辱”。待她的女儿成人,有了丈夫子女后,却被旧社会强加给她母亲的故事所影响,忘恩负义,以怨报德,和她的丈夫小孩一起“怨恨、鄙夷地”责骂她的母亲,使这位垂死颓败的老女人,感受到比过去的“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更不能容忍的打击。她气愤得口角痉挛,在黑夜中“走到无边的荒野”,发出了惊人的颤动。她在控诉社会给予女人的灾难,她从亲人的冷遇中,揭示了封建制度下,贫苦妇女的不幸与肉体和心灵的创伤。这篇散文的主题与小说《祝福》相似,有巨大的批判力量和深沉的文化、社会内涵。

如《好的故事》,写“我”所梦见的一幅交织着“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物生活图景。“我”乘小船泛舟,沿岸的树林、花草、鸡狗、村女、茅屋、塔等都倒映在水中,清丽优美。随着船桨的拍击,水面起了波纹,水中的倒影在摇动,在融合。于是,白云织入村女中,狗在白云中。…一切都是那么“美丽、优雅、精致”,可正当“我”凝视这一切的时候,梦就被惊醒了。身边仍然是“昏沉沉的夜”。这正表现了在黑暗的统治下,鲁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又如《雪》,用凛冽的冬天,象征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方的黑暗、冷酷。用“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风景象征着光明的未来。如《这样的战士》刻画了一个头脑清醒,坚持战斗的战士形象。并热情地礼赞了他不为敌人的任何花样所迷惑而坚持斗争的精神与行动。《淡淡的血痕中》,在怀念三·一八惨案的烈士中,歌颂了“真的猛士”,鼓舞人们去向更反动的势力斗争,去创造更好的未来。

鲁迅在黑暗重压下,在上下求索的奋斗总所感到的劳顿、孤寂、彷徨的交叉、矛盾的心情,和坚韧的追求精神,这一内容最深刻。如《希望》反复咏唱“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表现了鲁迅孤寂,又显示了他奋发的热情。《影的告别》,表现了向旧思想决裂时的矛盾和痛苦。一方面想与旧的告别,一方面又不知“新”的是什么。因此,陷入了苦闷。《过客》,塑造了一个“困顿”但又倔强的旅人形象。他孤独而且劳顿,真想下来休息,或回转去,但他又不甘心追求的半途而废,因此,不顾伤痛,不顾劳顿,仍要向响着呼唤之声的前方走去。

《野草》中有的以自然景物作象征,如《秋夜》《雪》《好的教育》;有的借梦境、幻想曲折地表白自己的情思,如《死火》《失掉的好地狱》;有的假托故事展开想象,抒发感慨,如《过客》。无论是形状的象征,还是意境的象征,都揭示了自己的内心,又映射出五光十色的社会世相。作者正是通过象征隐喻来驰骋自己的思想感情,涵纳深广的社会内容,将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如《死后》设想人死知觉尚在,而能感受到自己死后的一切,其构思带有浓重的象征主义色彩,但是其中对于死者追寻及感觉描写却用的是写实的手法。两种方法的结合,不仅使作品具有了超拔的想象和诗情,而且具有了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是对当时世态人心的讽刺

鲁迅曾说“他的哲学都包括在《野草》里面”。正因如此,这部作品,也成了鲁迅最特异,最深邃,也最复杂的作品。文本虽薄,意蕴无穷。以极富独创性的艺术形式表现了鲁迅自己的独特哲学,是了解鲁迅心灵深层世界的窗口,是透视鲁迅深邃思想、杰出智慧、艺术修养的聚焦镜头。鲁迅的哲学,就是对生命的沉思,具有“生命哲学”的气质,对人生哲学的概括以及人类生存的形而上的思索、对立统一的方法论玄思。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