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镇山之宝——“明代血经”,到底是怎样的一部经?

明代血经

九华山化城寺(九华山历史博物馆)内,珍藏着九华山的“镇山之宝”——国家一级文物“明代血经”。这部经书由明代的无暇禅师(1513-1623,也称海玉和尚,其肉身今供奉在百岁宫内)刺舌血与指血、拌朱砂与金粉为墨,历时28年抄写而成,内容是81卷42万字的《大方广佛华严经》。

中国现存的六部古代高僧手抄血经中,有五部是《大方广佛华严经》。那么,《大方广佛华严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经书?为何受到如此重视?

华藏世界

《华严经》中的世界想象

《华严经》对世界进行了史诗般恢弘的总体想象,称为“华藏世界”。在《华严经》问世之前,不同佛经中对世界的认识有一定描述,但总体上仍是模糊的、独立的,“华藏世界”将这些不同描述统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善、具体的世界认知与架构。

华严宗

依《华严经》而立的学派

华严宗,因奉《华严经》而得名,为中国(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也是中国佛教十三宗之一。其中初祖杜顺大师以《华严法界观》、《华严五教止观》奠定了华严宗的理论基础,三祖法藏为实际创立人,因被武则天赐名“贤首大师”,所以华严宗又称作贤首宗。

华严哲学

《华严经》的智慧与影响

由《华严经》衍生出的华严哲学,体现着中国佛教哲学的最高水平。特别是“四法界”之说,即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其中,“理”是世界的本质,“事”是现象,华严宗倡导修行要从二者的辩证认知开始,最终达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圆融境界。这一理论给以朱熹、二程和王阳明为代表的儒家理学以极大启发。

华严胜地

华严学在九华山的发展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智旭(即蕅益大师),曾居华严庵(今“回香阁”)弘法,潜研华严经义,并在芙蓉阁建华严期(即“华严大会”),宣讲《华严经》,作有《九华芙蓉阁建华严期疏》。

光绪末年,著名的华严学者、九华山东崖禅寺方丈月霞牵头在翠峰寺举办“华严道场”(又称“翠峰华严大学”),专研华严经义,培养出如虚云、心坚等一批近代高僧。

1929年创办的江南九华佛学院(地址在今化城寺),课程专设有华严学科,特别注重系统讲授、随堂讨论,并广泛与学界高僧交流,在佛教界享有盛名。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师说:“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华严经》是佛学智慧的顶级宝库,对中国的哲学、文学、心理学、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摄影 | 杨银龙、叶子春、吴江

编辑 | 庄凯强

版权 | ©九华旅游603199,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