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之舒兰」康熙东巡赐“法特哈米”

舒兰禾稻史悠长,润糯晶莹分外香,清帝康熙食锦玉,笑传圣谕尽芬芳。

说起康熙赞扬舒兰大米,还得从康熙第三次东巡来到舒兰,为实现他到松花江下游的法特哈边门捕捞鲟鳇鱼说起。话说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农历七月二十九,在东巡时来到了舒兰。这是康熙第三次东巡了。你道康熙为什么要到舒兰来巡幸?原来康熙第一次东巡时只到了“盛京”,也就是现在的沈阳市,就返回了北京。那时康熙才仅仅十八岁,正值芳华血刚之时,意气风发。为了完成顺治帝的夙愿,要到几处祖宗坟茔地去祭拜祖先,康熙下旨说:“朕仰体世祖章皇帝遗志,欲躬诣太祖太宗山陵展祭,以告成功。……今思太祖太宗创业垂统,功德隆盛,山陵在望,可不能忘。去年恭谒孝陵礼成,今已数月,若再迟延,孝思莫殚,朕怀靡宁。”遂不顾大臣阻拦,东巡到盛京祭祖之后就返回北京了。满族人从努尔哈赤开始,就有祭祖的习俗,无论朝廷,还是民间,都非常重视祖茔的建设和祭拜。这就是康熙第一次东巡的缘起。那还是康熙十年(1671)的事。

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熙再次东巡。这次康熙东巡是在经过八年剿抚,平定了以云南王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的背景下成行的,因此,他的心情格外好,兴致极高。此次东巡除了到盛京告祭祖宗三陵(福陵、昭陵和永陵),以报答祖宗的荫庇外,他还准备到吉林进行“问俗”活动。临行前,康熙特谕宁古塔将军巴海,说他要省观吉林乌拉(今吉林市)并点名要到舒兰法特哈边门一带松花江上捕捞名贵特产鲟鳇鱼,还命巴海将军将捕鱼用具“悉加备办完整”。原来满族,是以狩猎习武著称的民族,他们的祖先女真人就是以渔猎为生,并把行围打猎作为演兵习武的具体措施,战时用兵的实践演习,闲时以狩猎习武而演练兵士,以野兽为敌,以围场规矩操演战阵。因此,满族人善骑射是少数民族中绝无仅有的。康熙帝更不用说了,可谓弓马娴熟,一生多次巡幸围猎,他在晚年总结一生猎事时说:“朕自幼至今,凡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狲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猪一百三十二、哨获之鹿凡数百、其余围猎场随便射获兔三百一十八。”在康熙二十一年再次东巡时一日竟射虎五只,还有隔涧射虎的记录。然而,康熙并未以此感到满足,他要到松花江哈边门一带去钓鲟鳇鱼。

鲟鳇鱼是松花江出产的一种黄鱼,体型独特,两头细当中粗,成菱形,体大肥壮,表面黄色黑花无鳞,肉质鲜美,是江湖中稀有的一种鱼。打捞上来的鲟鳇鱼,最大的有三百多斤重。是当时向满清皇室进贡物品之一。康熙在这次东巡之前,就产生了钓鲟鳇鱼的想法,因为他虽然吃过鲟鳇鱼,对鲟鳇鱼的鲜汁美味也情有独钟,还听过不少有关钓鲟鳇鱼的传说,所以,他非要乘这次东巡之机亲手钓一钓鲟鳇鱼。那天,春意盎然,天气晴好,他带着文武百官由吉林登船沿松花江顺流而下,康熙皇帝心情极好,看松花江春潮,诗性大发,做出了流传数百年、脍炙人口的《松花江放船歌》:

松花江,江水清,

夜来雨过春涛生,

浪花叠锦绣縠明。

綵帆画鹢随风轻,

箫韶小奏中流鸣,

苍岩翠壁两岸横。

浮动耀日何晶晶,

乘流直下蛟龙惊,

连樯接舰屯江城。

貔貅健甲皆锐精,

旌旄映水翻红缨,

我来问俗非观兵。

松花江,江水清,

浩浩瀚瀚冲波行,

云霞万里开澄泓。

可是天不作美,就在康熙大帝满怀豪情前去钓鲟鳇鱼的时候,船队刚刚行驶到大乌拉虞村(乌拉街),天空中突然乌云密布,顷刻间下起了倾盆大雨,霎时间狂风骤起,水高浪急,惊涛拍岸,船队无法前行,只好靠近沿九台一侧的冷棚上岸。就连松花江两岸跟随的马队也不得不停下来。而后边的官兵队伍和赶着“准备屠宰的牛群、羊群、猪群也一齐在两旁被驱赶着前进,这车、人、兽相掺杂的不间断行进,如同前进于无边际的云雾中,风从迎面或是侧面吹过来时,十五步到二十步远的地方,竟至什么也分辨不清。”真是一片混乱,猪、羊、牛也在乱串。康熙钓鱼为何要带这许多牛羊和猪呢?原来那时没有冷冻设备,带肉柈子肯定不行,不仅不新鲜,还容易变坏。这么多人要吃肉,就只有带上这些活畜生,现吃现杀。

康熙本想等雨过天晴之后再度前行,没想到,这雨竟一连下了六天。跟随康熙大帝东巡的比利时人南怀仁是这样描述的:

“……由于多日连续下雨,所谓的道路,均已不能通行,这个旅行的艰难困苦,非几句话所能说尽。短暂时间,必须横越山岳,一切溪谷都成滔滔激流,原有的桥梁全部冲毁,说来这确是如此……在低处,水弥漫了肥沃富饶的大片田野,化为一片泥泞的池塘。骆驼以及其它驮畜,满驮着旅行用具,在泥泞中嘘喘地行走着。道路上,倒毙的畜类尸体,横躺竖卧,累累皆是,不仅有归途的,还有来时死的,我们带来的粮食所剩不多,由于粮食缺乏,人们的精神和体力都受到了影响。骑马的人,多是下来牵着走,赶家畜的人们,也不得不停留几天,就地放牧,以便恢复体力。此外,还有许多人丢掉了马匹,派了许多人先行,砍伐树木和树丛开辟道路。即使如此,还是天亮前已出发的几千骑马的人和车辆拥挤在道上无法前进。皇帝、小皇子以及全体贵戚,不得不常常在泥水中徒步前进。树枝倒在泥水中,马蹄踏上很是危险。溪谷之间狭窄小道或是桥梁,每当皇帝及身边的几个人通过之后,便发生为抢道而

喧嚷,甚至格斗,许多人掉到泥水中,或是被推入泥水中。此次鞑靼之行,特别是东部旅程的艰难辛苦,在宫廷中三十多年的人都说,这样事还是第一遭。”

见老天如此不给面子,康熙不得不带着遗憾对南怀仁说:“鲟鳇鱼把我们愚弄了”。于是取消了去哈边门钓鲟鳇鱼的计划。

事隔十六年后,康熙三十七年(1698)农历七月二十九,康熙又开始了第三次东巡。康熙这次东巡,除了祭祖和了解民情外,还有就是要实现他到舒兰哈边门钓鲟鳇鱼的夙愿。这一次东巡经过的路线,不是从山海关到盛京再到吉林,而是由口外北走柳条边外的喀喇沁和科尔沁蒙古地区在进入吉林地界的。在这次东巡之前康熙就传“谕大学士等,朕三次亲征,剿灭噶尔丹,皆祖宗庇佑所致,朕奉皇太后,躬诣盛京谒陵告祭,但此时秋禾盛长,若由山海关而行,恐致践踏田亩,可取道口外前往。”从口外走蒙古草原进吉林的表面理由是恐怕“践踏庄稼”,实际原因是刚剿完噶尔丹,急需在蒙古族地方内巩固部族的稳定统治和联络与中央政权的感情。因此一路上多次接受了蒙古上层贵族的朝拜。

此次东巡康熙所带的皇子最多,有皇长子多罗直郡王允禔、皇三子多罗诚郡王允祉、皇五子多罗贝勒允祺、皇七子多罗贝勒允祐、皇九子允禟、皇十子允 、皇十三子允祥随驾。带这么多皇子出巡蒙古诸部,除历练他们以外,也是让他们能和蒙古诸部更亲密接触,将来掌权时,更熟悉蒙古部族的情况。

九月初一出蒙古地区至科尔苏(又称黑尔苏,在今吉林省怀德市南偏西处,为柳条边门之一)后。康熙帝一行进入柳条边,于初十到达伊屯昂阿(吉林伊通),在这里见到了专程前来迎候的黑龙江将军萨布索、宁古塔将军沙钠海等地方官员。九月十三至伊尔门毕喇(今吉林市龙潭区金家伊勒门)。这里至吉林城只有 75 公里左右,不过两天的路程。可康熙意欲去法特哈边门松花江下游处捕捞鲟鳇鱼,以了却他十六年前欲钓鲟鳇鱼未果的夙愿,因此,他舍近求远,由此折向北行,直奔柳条边北面终端,今舒兰市法特镇的法特哈边门而来。九月十四至乌云海阑(九台市加工河),九月十五至木河(九台市沐石河),九月十六至其塔木(九台市其塔木),九月十七至法特哈鄂佛罗(今舒兰市法特镇,即清代柳条边最北端的边门,法特哈边门所在地)。法特地处松花江边,松花江古称混同江,是满人先祖居住的地方。因此,康熙首先遣大学士伊桑阿在此拜祭松花江神,因为民间在下网捕鱼之前,都要祭拜江神和河神,尽管是皇帝捕鱼,也不能违背民间约定的习俗。祭过江神后,他们休息了一夜。第二天康熙开始亲自乘船捕捞鲟鳇鱼。当他如愿以偿地撒网捕到大大小小的鲟鳇鱼以及其它各种鱼时,禁不住心中的喜悦,吩咐将这第一网捕到的鲟鳇鱼赐给从臣,并作诗《松花江网鱼最多颁赐从臣》以抒情怀:

“松花江水深千尺,

捩柁移舟网亲掷。

溜洄水急浪花翻,

一手提纲任所适。

须臾收处激颓波,

两岸奔趋人络绎。

小鱼沉网大鱼跃,

紫鬣银鳞万千百。

更有巨尾压船头,

载以牛车轮欲折。

水寒冰结味益佳,

远笑江南夸魴鲫。

遍令颁赐扈从臣,

幕下传薪递烹炙。

天下才俊散四方,

网罗咸使登岩廊。

尔等触物思比托,

捕鱼勿谓情之常。”

从这首诗中,看出了康熙皇帝移舟松花江时,亲自提网捕鱼的情景,收网时激起一层层波浪,而岸上的官兵来往奔忙着,网中小鱼沉在底下,大鱼在网中乱蹦,“紫鬣银鳞万千百”,鱼须如无数狮的长毛般耸立、鱼鳞如万千百的银片闪光,还有如鲟鳇鱼之类更大的鱼,用牛车装几乎能把车轮及轴压断,多么壮观的场景。诗中他还嘲笑了那些南方的臣子,只知道夸江南的鲂鲫,而不知北方之鱼,在寒冷的冰水中生长的鱼味道益佳。从网鱼又想到了网罗天下英才,这些才俊正如鱼一样散在各处,只有用网,才能将其聚拢而来,而皇帝就像这只大网,要网尽“天下英才”,供帝王使用而治理天下。这种雄心大略,这种气魄和胆识,只有康熙皇帝这个千古一帝才能具有,一般帝王是做不到的也只有他网尽天下人才,才成就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和康熙盛世的开局。

待打完鱼后,康熙满怀喜悦返回御寨时,突然从一农家飘来一股股浓烈的米饭飘香的味道,康熙便停下马来,问道:“哪来的如此溢芳沁馨的饭味?”

宁古塔将军沙钠海忙上前禀道:“启禀皇上,此乃是本地农夫耕种的一种水稻。”

水稻?康熙听了有些不解。原来康熙每次出巡,除了大队人马、随行大臣,还要带着皇后、妃子、皇子,他们一路上要吃喝,从京城出来时,由内务府准备各种食材,包括大米(南方产的)、白面、杂粮以及猪、羊、牛、蔬菜等,还有葡萄干、松籽等皇后妃子喜欢吃的零食。康熙这次东巡,除了从京城带的食材以外,仅盛京内务府准备的食材就有:“蘑菇十斤、木耳十五斤、蕨菜三十斤、盐五百斤、蜜一百斤、白面两千斤、大麦面一百斤、淀粉五金斗、白稻米二金斗、红高粱米四金斗、白豆八金斗、稗米四金斗、白小米二金斗、黄小米二金斗、绿豆二金斗、白豇豆一金斗、菜豆一金斗、芝麻一板斗、芝麻油四百斤、白芝麻油一百斤、榛子仁一百斗、鸡蛋五千个、腌菜一千八百五十斤。”可见,康熙三十七年(1698)第三次东巡时,国力更强,康熙做了多年皇帝,在原有东北满洲人品味中又加进中原饮食风俗,口味更高,御膳更加精美,食材更加丰富。然而,当他闻到这一农家里飘来的米饭香味后,忍不住停下马来询问,“我怎么没听说过?难道在东北这么寒冷的地方也能种植水稻?”

沙钠海说:“皇上有所不知,其实在渤海国时期,东北就有种植水稻的历史,《新唐书渤海传》中记载的‘卢城之稻’就是渤海人种植的一种水稻。特别是中京显德府(位于今吉林省延边地区)所属的“卢城之稻”作为当时渤海国著名产物与我国人进行过物品交易,那时一斤‘卢城之稻’能兑换好几斤食盐。据说当时该府有民宅 88 户,其余地方为农田,以种植‘卢城之稻’为业。到了公元 926 年,契丹灭了渤海国,该城也被毁弃,农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此后在辽、金、明朝、清初的漫长历史时期里,东北大地上多有旱田作物的记载,这‘卢城之稻’却由于中京显德府的毁弃而失传了。但在民间,这种水稻种植技术并未失传,有些渤海人把这种水稻的种子保留下来,在低洼之处靠近有水塘的地方进行种植,使之没有绝种。我们这地方有的农户不知是怎么弄到的这种稻种,在本地种植,虽然产量很低,他们也不厌其烦地种,反正低洼地也种不了别的,种植水稻,还可以给老人孩子吃,平常是舍不得吃的,如老人过生日什么的才做上一顿稻米饭。谁家要是做了一顿稻米饭,老远就能闻到,因为这种米饭香飘四溢,非常诱人,想不让别人知道都不行。皇上所闻到的正是这种米饭的味道。”

康熙闻听后,说:“此种米饭如此绵香,必是米中上品,能否弄来一些做成米饭,让朕尝上一尝?”

沙钠海说:“喳!臣遵旨,马上就办。”

回到皇帝御寨后,沙钠海立刻差人去搜集稻米。沙钠海真是竭尽全力,他花了大价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弄来不足八斗稻米。他让人留下三斗给皇上专用,然后差本地农妇用柴草大锅将其余的稻米全部焖制成大米饭。一刻钟后,大锅里飘出了米饭的香味,又一刻钟后,米饭焖好了,飘出的香味更加浓郁诱人。随行的大臣高士奇见这边的米饭已经焖好,那边的鲟鳇鱼也已炖好,其余的美味佳肴也已齐备,便吩咐开宴。

康熙来到御膳帐篷落座后,未等司仪斟酒,便吩咐沙钠海让人先盛来一碗晶莹剔透的稻米饭,他拿起筷子挑了一点米饭放到嘴里细细品尝过后,连声说:“好吃,好吃,这种米饭真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太好吃了。来!先给大家上饭,待大家都尝过这米饭之后,再喝酒吃鱼。”

高士奇连忙回应说:“遵旨。”接着就吩咐给大家上饭。

众人尝过米饭之后,也都纷纷点头,赞口不绝。

看到众人尝过米饭后,个个笑逐颜开,喜上眉梢,赞口不绝的样子。康熙站起身来,端起酒樽,说:“朕此次东巡,实现了十六年前就想捕捞鲟鳇鱼的夙愿,还意外地吃到了这寒地种植的稻米,此米绵香宜口胜过江南所产的稻米,众爱卿看看,这皇帝御寨里里外外,到处飘满了米香鱼香的味道,咱们真是有口福啊!”

康熙的话音刚落,众人便齐刷刷单腿跪地,几乎是异口同声说道:“托皇上洪福,我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康熙连忙打着手势让大家平身,继续说道:“如今天下太平,朕才有此雅兴来法特哈打捞鲟鳇鱼,吃法特哈米,想到此处,见大家都如此高兴,朕倒有两句话说给大家,正所谓‘米香鱼香满寨飘香,君乐臣乐天下同乐’。大家说是不是啊?”

众人又是异口同声说道:“皇上圣明,愿我大清江山永固!”

康熙举起酒樽说:“对!为了我大清江山永固,干杯!”

御宴过后,康熙心情愉悦地走出御膳帐篷,随从臣子曹寅说:“皇上,此次东巡,不仅如愿以偿地打捞了鲟鳇鱼,还吃到了这寒地出产的稻米,圣上何不为这法特哈稻米提写御词加以褒扬,使其将来不断发展造福黎民。”

原来这曹寅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既是扈从臣子,又是包衣(即皇家奴才)身份,还是当时著名的文人,因此才向康熙提此建议。

康熙闻听后说:“对,这打捞鲟鳇鱼是朕原来就计划了的,吃法特哈米,纯是意外之事,取来文房四宝,朕要为这法特哈稻米提上两句褒扬之词。”

顷刻间,文房四宝制备齐全,康熙饱蘸御笔,抬眼望了望天空,挥笔写下了“碧水蓝天蕴珠玉,溢芳沁馨法特米”十四个苍劲有力地大字。写完之后,他对宁古塔将军沙钠海说:“要多发展此种稻米,不仅造福黎民百姓,还要把此种稻米作为皇家贡米,供奉朝廷食用。”

沙钠海说:“遵旨,以后臣一定多发展此种水稻,供奉朝廷。”从此,便有了舒兰大米作为朝廷贡米的传说。

康熙又巡幸了法特哈门的柳条边,并留下了“雨过高天霁晚虹,关山迢递月明中。春风寂寂吹杨柳,摇曳寒光度远空。”的诗句。

编辑/王宇静 供稿/政协舒兰市委员会

责任编辑/曾凡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