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爵位传承制度里,有一种爵位上的人犯了罪,也能传给下一代

要说清朝的铁帽子到底有多铁,先要搞清楚这顶铁帽子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要知道铁帽子是个什么东西,就要先搞清楚清朝的爵位传承制度。清朝的爵位分为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外藩爵位,这里就不铺开叙述了。所谓的铁帽子,其实就是宗室爵位的一种。鉴于明朝末年竭全国之力无以供养宗室的政策失误,清朝立国之初便制定了宗室爵位的降级承袭规则和考封规则。

所谓爵位降级承袭,是针对袭爵者而言的。清朝没有严格遵守嫡长子继承制选择,但是,爵位的承袭者基本上还是以嫡子为主。明朝亲王之子袭爵时,到手的仍然是亲王,其他爵位以此类推。但是,清朝不同,清朝在袭爵时,如果父亲是亲王,儿子最终到手的只是郡王爵位,其他爵位以此类推。此外,亲王爵位降到镇国公为止就不再降级了,而是一直以镇国公爵位继续往下传,其他爵位以此类推。这就是所谓的爵位降级承袭。

父亲的爵位只有一个,但儿子却不仅仅只有一个。那么,不能袭爵的儿子怎么办呢?于是,便有了所谓的的考封,即根据父亲的爵位和受封者母亲的地位,依照嫡庶有别的原则确定一个基准爵位,然后定期组织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在基准爵位的基础上降级授予。因为只有全优者才能被授予基准爵位,所以清朝的考封很多都是降级授予,成绩很差的甚至无爵可授,沦为闲散宗室。这就是所谓的考封,当然,这类考封爵位同样是要降级承袭的。

以上关于降级袭爵和考封只是简单说一说,篇幅有限,很多方面都是简而概之,并不详尽,或许有人会提出一些质疑。之前本人详细写过相关的东西,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总而言之,清朝的爵位承袭是要降级的。但是,有一类爵位却是不用降级的,那就是前面提到的铁帽子。铁帽子王实际上只是一个俗称,喻义头上这顶帽子如铁一般坚硬,传至万代。官方名称叫亲王世袭罔替或者郡王世袭罔替。

所谓铁帽子王是特指清朝十二家获得世袭罔替许可的亲王、郡王。包括清初功封的礼、郑、睿、豫、肃、庄(承泽)六家亲王和克勤、顺承两家郡王以及清朝中后期恩封的怡、恭、醇、庆四家亲王。在清朝的外藩爵位系统中实际上绝大多数亲王、郡王的爵位也是世袭罔替的,诸如晚清名将僧格林沁的札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但是,这些亲王、郡王并不能被称为铁帽子王。

那么,这顶铁帽子究竟有多铁呢?怎么说呢,既铁又不铁吧。为什么既铁又不铁呢?下面我们具体说一说。

为什么说铁呢?首先是含金量高。铁帽子王数量极少,整个清朝二百余年,只有上面提到的这十二家亲王、郡王。几乎都是清朝历史上有过重大功勋的宗室王公小家族。即便后面四位,一位是雍正夺嫡的铁杆盟友,一位是慈安、慈禧发动祺祥政变的最重要支持者和执行者,一位是皇帝的亲爹和亲祖父。也只有奕劻没那么拿得出手,但好歹也是慈禧非常用的上的人。除了这十二家,即便康熙的二哥裕宪亲王福全,对康熙死心塌地,跟着康熙征战沙场,也算得上战功赫赫了,可最终也没能得到一顶铁帽子。 其次,待遇好。这里所说的待遇倒不是说俸禄比其他亲王、郡王高,而是承袭不用降级。一般的亲王、郡王小家族,几代之后,整个小家族最高的爵位只剩下镇国公、辅国公这种中等爵位。但是,铁帽子王小家族,只要清朝不亡,每一代都会有一位亲王或郡王。有了爵位就要有待遇,礼仪性或实质性的一些职务也是不能少的,对于各个小家族是有实质性利益的。

那么,为什么又不铁呢?因为铁帽子只是针对爵位本身而言的,对于具体的某位铁帽子亲王、郡王而言,这帽子并不铁。如果犯了事儿,照样是会被革爵、甚至处死的。祺祥政变中的郑亲王端华、怡亲王载垣就是实例。虽然是铁帽子王,但是小命照样不保,只不过死得稍微体面一些而已。但是,铁帽子王的爵位和其他宗室爵位不同,其他爵位革了就没有了,铁帽子革的只是个人而不是爵位,某任铁帽子王被革爵之后,会再从其小家族的小宗旁支中重新挑选他人接任,仍然是世袭罔替。铁帽子之所以被称为铁帽子,其实就是源自这里。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