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为了子孙江山永固,朱元璋竟对功臣举起了屠刀!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朱元璋巩固统治的手段,开始今天的阅读吧!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中,历代开国之君无不处心积虑以求巩固和扩张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其立法创制往往以前朝兴亡为鉴。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亦不例外。他在总结前朝治国经验尤其是元朝统治九十年的成败教训之后,深知皇权倾覆无非是由子以下几股政治势力派别或集团的威胁,阉宦为祸后妃干政,外戚擅权藩镇割据权臣跋启。故朱元璋在位期间竭力遏制这些势力的膨胀。东汉宦官封侯,纲纪大乱。唐朝宦官专权,皇朝覆灭。宦官一旦大权在握,便“手握王爵,口含天宪”,威临百官群臣之上,甚至任意废立君主。至于历代宦官假借皇权残害忠良、祸国殃民的罪行更是罄竹难书。

历史的教训使朱元璋深知宦官对于政治的祸害,他针对历史上发生过的种种弊端,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他立下铁律“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并铸于铁牌上,立于宫门前以示警告。他一方面严禁内臣宦官读书识字,另一方面,规定内臣“不兼文武衔,不侵外庭政,不御外臣冠服”,并限制他们的官品级不得超过四品。宦官每月领米一石,吃饭穿衣都由公家负责,他们洒扫奔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宫廷仆役。

对外戚干政的预防措施则是不许后妃参预政事。“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预焉。”在这方面,朱元璋的原配妻子马皇后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马皇后与朱元璋结发于战乱之际,在朱元璋创建帝业的艰苦岁月里,马皇后与丈夫共患难。朱元璋称帝后,对妻子的支持和帮助非常感激,不仅册立马氏为皇后,而且几次要寻访她的亲族封官加赏,但马皇后认为封外戚容易乱政,不是好事,坚持不让访找,有明一代后宫不干朝政,马皇后功不可没。

此外,朱元璋还明确规定,宫人不得与外界通信,犯者处死。外戚权势源自于后妃,限制后妃也就使外戚失去了羽翼声援。同时,明代后妃选自良家,且多非名门望族。外戚只给以高爵厚禄,不许预闻政事,从制度上杜绝了外戚干政的可能。

为避免皇权受到皇室支系的牵制和干预,明太祖朱元璋规定所有皇室支系,包括皇帝的叔父、兄弟及除皇太子以外的儿子,成年后便离京“之国”,即前往自己的封地,也称为就藩。他们居于各省,享有富丽宏大的王府和朝廷丰厚的赡养,地位极高,却没有土地,也不能统治人民,不得干预地方政事,而且非经皇帝同意,不得离开封地,其实类似于放逐和禁锢。而皇帝的其他儿子们即诸王,尽管有统兵和指挥军事之权,以便战时拱卫王室,但“无王令旨,不得发兵”,即诸王并没有单独调兵的权利,他们只是皇帝在地方的军权代表。

洪武元年(1368)正月初四,朱元璋定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为京师,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追随其南征北战的“熊罴之宿将,帷幄之谋臣”,均分疆裂土,位跻公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功臣勋贵集团。功臣拥有部曲、义子和大量奴仆,又和各地卫所军官有过统率关系,势必对朱家王朝构成威胁。一方面,极度敏感的朱元璋猜忌功臣,恐其将来作乱,而子孙孱弱,无力控制。另一方面,诸功臣宿将恃功而骄,僭侈乱制。

由此,一场对功臣勋贵的大肆屠戮在所难免,尤其是那些功勋卓著、桀骜不驯的武将。元末明初的乱世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明太祖朱元璋帐下名将云集,被公认的最杰出的共有8位。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朱文正、邓愈、冯胜、傅友德和蓝玉。其中,徐达(1332-1385),是明代第一名将,封魏国公,洪武十七年(1384)病逝,追封中山王。常遇春(1330-1369),勇力过人,猿臂善射,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年暴卒军中。李文忠(1339-1384),是朱元璋的外甥。洪武十年(1377),李文忠受任总中书省、大都督府,议军国重事。但很快,随着中书省被取消,大都督府被分拆为中左右前后五个都督府,李文忠实际上被剥夺了兵权。洪武十七年(1384)李文忠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朱文正(?-1365),是朱元璋的侄儿。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争霸,命朱文正防守战略要地洪都(今江西南昌)。朱文正以二万之兵抗击陈友谅六十万大军,以弱胜强,创造了洪都保卫战的战争奇迹。但由于战后没有得到叔父朱元璋的及时封赏,朱文正心怀不满,被朱元璋逮捕下狱,并最终死于狱中。邓愈(1337-1377),曾以副将身份协助朱文正防守洪都。洪武元年(1368),邓愈被封太子谕德。其后,随大将军徐达西征,因功封卫国公。洪武十年(1377),邓愈病逝于西征凯旋的途中,被追封为宁河王。冯胜(?-1395),早年即追随朱元璋,朱元璋平定中原,论功行赏,冯胜仅次徐达和常遇春之后名列第三,封宋国公。其后,多次以大将军之尊远征平叛。洪武二十八年(1395)冯胜受猜忌被明太祖朱元璋下狱处死。傅友德(?-1394),明开国功臣,以军功封颖国公。洪武二十七年(1394),大将军傅友德被明太祖朱元璋逼迫当面自尽。蓝玉(?-1393),是常遇春的内弟,勇猛善战,屡立功勋。洪武二十一年(1388),大将军蓝玉北击残元,大获全胜,封凉国公。洪武二十六年(1393),蓝玉被告谋反被杀。

这样,除了徐达、常遇春、邓愈三人因为英年早逝得以保全外,朱元璋的二位亲侄甥朱文正和李文忠稍有异动即被拿下,而蓝玉、冯胜、傅友德三位大将军更是身首异处、不得善终。尤其是蓝玉,被诬谋反下狱,朱元璋不仅将其剥皮实草,传示各地,而且大行株连蔓引,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成为明初骇人听闻的“蓝玉案”。对于朱元璋晚年大肆杀戮功臣的动机,出任过蓝玉副将的定远侯王弼(?-1393)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上(朱元璋)春秋高,行旦夕尽我辈”。王弼的这句话是在蓝玉被杀不久对好友傅友德所说的,没过数月,他和大将军傅友德也被朱元璋收拾掉了。

诚如许多明史学者已经指出的,明太祖朱元璋晚年(确切说以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为界限)加害元勋宿将,就是要在自己临终之前为他的儿孙皇权永固剪除威胁。尽管从手段上而言,明太祖朱元璋屠戮武将过于血腥和残忍,但从解除武将们对皇权的直接威胁来看,他的目的是达到了。读完本文,各位怎么看待朱元璋晚年的作为,欢迎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