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汉朝帽子展览会,你适合哪种?给自己选一顶,还有好多故事

古时候对于穿衣服的规矩,有个名词,叫冠服制度。戴什么帽子戴穿什么衣裳,一是要配套,二是要合乎身份。你是个平民,就是天天都是国际名牌,也没用,当时也不能随便穿。

既然是冠服制度,帽子还在衣裳前面。汉朝时候对于帽子的确是非常讲究。

汉高祖刘邦就会自己做帽子,还有个专利产品,叫长冠。那是他还在做亭长的时候,仿照原来楚国的冠帽创造的。是一种用竹皮做的礼帽,扁扁的又细细长长的。这么看汉朝的传承还是很清楚的,刘邦会发明帽子,刘备号称帝胄,只是在汉末,所以改为编席子草鞋。不过刘备也会编帽子,给诸葛亮编了一顶帽子,但被诸葛亮说了一顿。

跑题了,还说汉朝的帽子。汉朝规定,祭祀大典是最重要的仪式,从天子到诸侯公卿,都必须带冕冠,穿冕服。冕的原意是用带子在下巴上把帽子系住,但冕冠合在一起就不是系住帽子这么简单了,而变成最尊贵的礼帽了。

电视里经常看皇帝戴的那种前面挂帘子(冕旒)的帽子就是冕冠(平天冠)。汉朝时不光皇帝戴,诸侯大臣也能戴。冕冠是靠前后垂下旒的数量来区别身份的,而相应的冕服则是靠颜色和衣裳上的图案来区别身份。

由于长冠是刘邦自己发明的,所以又称为刘氏冠,也叫齐冠。刘邦是个不讲究的人,所以汉初其实冠服制度既没有更新也执行的不严。但只有这个刘氏冠是刘邦自己能戴,别人不能碰。也成为皇帝祭祀时的礼帽。但后来逐渐对大臣们也开放了。

而真正的汉家冠服制度要到了汉武帝“更正朔、易服色”后才逐渐完备的。就冠帽来说,汉朝的冠帽种类非常多。大家走在一起,甭说话,看看帽子就知道你是什么人,干嘛的。

比如委貌冠,也叫玄冠(不是你们家客厅进门的玄关)、元冠。“形如覆杯”,就是像个倒扣的杯子。它和长冠一起成为祭祀大典时官员的礼帽。

还有法冠,又叫獬豸冠(音,谢至)。獬豸是一种独角兽,又像鹿又像羊。相传最早尧舜时候,掌管司法明断是非的皋陶身边就站着一只这种神兽。两个人来打官司,皋陶也不用问,让獬豸上前,它会用自己的“神角”去触碰有罪的人。于是皋陶就成为“上古四圣”之一,司法界的鼻祖了(按说这事我也能办)。又因为獬豸冠是用铁做冠柱,所以又被称为铁冠。

武帝以后崇尚儒术。文官和儒生们都戴进贤冠。这种冠帽电视里也常见。用铁丝和细纱做的,前高后低,上面有梁。梁的多少可以区分主人的身份不同。比如三梁的是公侯,两根梁的一般是中两千石到博士一级的官员戴的,博士以下只有一根梁。

还有几种冠帽很有意思:

武将有自己的武弁大冠,又叫武冠,也叫鹖冠。鹖就是野鸡。野鸡好斗至死不退,正好代表英武。而皇帝的近臣也戴一种武冠,但他们的冠帽上会增加装饰:在正中有一块金铛,上面有鸣蝉的图样,被称为金铛附蝉。另外,帽子的两侧有兽尾作为装饰,用的是貂尾。这种冠帽也被称为貂蝉冠。没想到吧,三国演义中杜撰出来的那位绝代佳人是帽子变的。另外晋朝的司马伦掌权时,怕人心不服,于是随手封官,需要这种貂尾的人太多了,仓库不够了,只好拿狗尾巴充数。这就是成语狗尾续貂的由来。

刘邦在鸿门宴上,幸亏樊哙闯帐,让他逃过一劫。当时樊哙没有冠帽,不让进。于是他撕下衣襟裹在盾牌上,然后举在头上冒充冠帽,然后冲进大帐。后来刘邦感谢他,就仿照他当时的样子做了个冠,称为樊哙冠。

还有一个专门皇帝戴的,叫通天冠。前面看帽子像一层层的山峰。只是这个帽子在绘本电视中都给诸葛亮戴上了,甚至武侯祠里造像也是通天冠。其实是诸葛亮“僭越”了。

事实上汉代冠帽种类非常多,近十六七种。除了上述的之外尚有爵弁、高山冠、远游冠、 建华冠、方山冠、却非冠、却敌冠、术士冠等。如果都找齐了,开个展览会绝对富裕,只可惜很多样式只能在古籍文字及图画中寻找猜测了。

最后还有头巾。秦朝时头巾都是士兵在用。据说是因为西汉末期,王莽是个秃顶,怕人耻笑,于是做了巾帻包头。也有说是汉元帝刘奭,他头发不服帖,支楞巴翘的。自己也觉难看,就用巾帻包头。反正甭管是谁,总之上行下效,慢慢流传开来。巾帻也分两种,一种像尖房顶的叫介帻,另一种平的叫平上帻。不入流的官员没有冠,只能用帻;而达官显贵出门戴冠,回家为了舒服,也会用帻。到汉末三国时,像袁绍这样的高管为了轻便,日常也以巾帻示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