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是靠骗取孙中山信任上位的吗?

改革开放以前,普遍存在一种说法,蒋介石从上海到广东,靠他过去和国民党有过一段历史关系,又到苏联作过一次投机旅行,还在日本学过军事等资本,骗取了孙中山信任,当上了黄埔军校校长。这种说法的源头来自陈伯达《人民公敌蒋介石》,这本书当时印量很大,流传极广,还被改编成连环画,因此直到今天仍有一部分人对此深信不疑。实际情形又是怎样呢?孙中山作为中国民族革命的先行者,难道如此好骗吗?我们从头说起。

根据陈伯达《人民公敌蒋介石》改编的连环画

1920年代的中国,军阀割据一方,三次在广东建立革命政权的孙中山总结经验教训,充分意识到“藉利害来策动若干党外军队”的危害无穷,他相信“如果没有革命军,中国的革命永远还是要失败”。决定“以俄为师”,“联俄容共”,建立黄埔军校,为国民党人推行国民革命组织军事行动形成新的可能性。

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经李大钊介绍,向孙中山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几点建议,其中一点即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基础”。翌年5月,一直深受孙中山信赖的广东军阀陈炯明因主张“联省自治”而拒绝北伐,事情最终发展成为炮轰总统府的“六一六”政变。地方军人的恶劣行径,促使孙中山下定决心创立一支完全听从革命召唤的“党军”。

孙中山思想宣传画

1923年5月,苏联政府透露出愿意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帮助孙中山建立一所包括各兵种的内部军校。8月,孙中山派大本营参谋长蒋介石筹建“孙逸仙代表团”,前往苏联考察军事、政治及党务。孙中山更倾向于莫斯科能够支持他的“西北军事计划”,最低限度在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建立军事基地,集结和训练军事力量。

苏联以“蒙古人怕中国人”为由婉言拒绝,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说:“政治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国民党就可开始军事行动,但不要由蒙古出击,而是在中国本土兴师。”蒋介石在苏联盘桓数月,一方面赞叹苏联红军“上下亲爱出于自然”,“俄国武器之研究及进步,可与欧美各国相竞”,一方面又因“西北军事计划”的夭折,心中闷闷不乐,回国后深居奉化老家不出。

连环画《人民公敌蒋介石》内页

权衡再三,孙中山打算先在广州成立“国民军军官学校”,此举得到了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苏联驻广州政府全权代表鲍罗廷支持。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顺利举行,正式确定“联俄容共”政策,并将筹备中的军校正式定名为“陆军军官学校”。军校选址广州东面珠江口的黄埔岛上,因此俗称“黄埔军校”。孙中山提名蒋介石、廖仲恺分别担任校长和党代表,有人不同意,请孙自兼校长,孙忿然说:“如果不叫介石当校长,宁可不办。”

鲍罗廷

早在1920年朱执信遇害后,孙中山就已认定“吾党中知兵事,而且能肝胆照人者,今已不可多得。惟兄之勇敢诚笃,与执信比,而知兵则又过之”。坚信蒋介石可以担负重任,“将蔚为军官中之大器”,训练出“民国第一劲旅”。莫斯科显然赞同孙中山的决定,认为蒋介石有日本留学的资历,最重要的是按照他们的标准划分,蒋那个时候属于“国民党左派”。

1943年春,周恩来出席重庆中共中央南方局干部学习会,谈到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关系,他说:“国民党中派表面上与我们合作,赞成革命,但并不是真心和我们合作,而是随时提防和限制共产党的,其代表人物就是蒋介石。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在一个短时期内,他算是国民党的中派。”

新中国早期漫画,与《人民公敌蒋介石》异曲同工

再说蒋介石由沪赴粤,先是担任黄埔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然而好景不长,仅仅一个多月,即丢下一封辞职信不告而别。究竟什么原因导致蒋介石出走,说起来比较复杂。浅的层面,把持广东财政的滇系军阀杨希闵极不配合,麾下军长范石生当众奚落蒋介石:“你在黄埔办什么鸟学校,你那几根‘吹火筒’,我只派一营人就可以完全缴你的械。”

为了经费问题,党代表廖仲恺常常夜里要到杨希闵的烟床旁边去等杨签字,然后才能领到款来,送去黄埔军校。深的层面,蒋介石对苏俄的看法不为孙中山等人重视,蒋提醒廖仲恺,不可太一厢情愿相信苏联,对于俄党问题“应有事实与主义之别,吾人不能因其主义之可信,而乃置事实于不顾”。

1920年代初期的蒋介石

问题在于孙中山正在改组国民党的兴头上,黄埔军校又离不开苏联的帮助,蒋介石的意见自然不便公开讨论,甚至还得刻意隐瞒苏联顾问。孙中山只好耐心劝蒋:“该委员长须任劳任怨,勉为其难,从艰苦中去奋斗,百折不回,以贯彻国民党牺牲之主张。所请辞职,碍难照准。”2月29日又紧急致电蒋:“军官学校以兄担任,故遂开办,现在筹备即着手进行,经费亦有着落,军官及学生远方来者,逾数百人,多为慕兄支持校务,不应使热诚倾向者失望而去。且兄在职,辞呈未准,何得拂然而行?希即返,勿延误。”

按照蒋介石的观察,苏俄没有诚意,俄国人的话顶多只有三分可信,“俄党对中国之惟一方针,乃在造成中国共产党为其正统”。毋庸置疑,共产国际的最终目标确实要在中国建成一个强大的共产党,1922年8月和1923年1月的具体指示再明显不过,要利用国民党的组织,来“为强大的群众性的共产党准备基础”。

坐落在广州黄埔岛上的军校旧址纪念馆

3月2日、14日,蒋介石先后给孙中山、廖仲恺写了长信,娓娓表白自己的委屈与政治主张。孙中山部分满足蒋的要求,财政归并廖仲恺负责;戴季陶任军校政治部主任。经过多方撮合、规劝,蒋介石方于4月21日重返广州。

叶剑英时任粤军第2师参谋长,协助筹办军校,虽然不明究竟,但对蒋的中途辞职相当愤慨:“原来,他闹个人意见悄悄去了上海,直到孙中山表示要另请别人时他才返回军校。那时真正懂得中山先生建军思想的是廖仲恺先生,而不是蒋介石。”不管外界如何众说纷纭,孙中山依然信任蒋介石,5月3日特任蒋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

由此可见,蒋介石能够当上黄埔军校校长,并不能简单归结于“骗取了孙中山的信任”。参考文献: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蒋介石年谱(1887—1926)》,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

2、桑兵主编:《孙中山史事编年》,中华书局,2017年版。

3、李玉贞著:《国民党与共产国际》,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