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唯独秦国没让孔子入境,而秦国最后却能统一六国!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遍干七十余君”,没去的地方实质上更多,譬如说晋国孔子也没去,怎么就被三家分晋了呢?

还有很多人说,秦国流行法家学说,所以和孔子之间很不对付,孔子不愿意去,这也是压根没有搞明白时间顺序。

实际上法家并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学派,后世所谓的法家成员,有脱胎自儒家的,有脱胎自道家的,更有不属于任何学派的政治家。

譬如,从时代上看,儒家很大程度上可以算是诸子中最早的,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如重视事功的子夏是儒家,但面目就和我们认知的不太一样。

子夏曾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这毫无疑问更像是后世法家推崇的“帝王之术”。从某种意义上讲,子夏也属于法家。

子夏后来去了魏国西河一带,围绕他形成了西河学派。子夏帮助魏文侯变法,使得魏国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强国。

后世商鞅变法,商鞅是卫国人,毗邻魏国,也属于西河学派流播的区域。事实上,商鞅的第一顺位选项是去魏国找机会,魏惠王不能用商鞅,商鞅才西奔入秦。

从某种角度说,商鞅实际上受孔子门徒子夏的影响很深,也算是被儒门四科中的“事功”所教化的人。

所以,法家这个学派,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严整的团体,重视事功,搞富国强兵这一套的很多人后来都被归入了法家名下。

又如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实质上受过儒家的影响,也受过老学(《老子》)的影响,《韩非子》中《喻老》一篇,就是解释《老子》。

用一个后世才存在的东西来让孔子去反对,也是非常没逻辑了。

实际上,秦国的学术应当算是杂学,作为西方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它广泛接纳了来自各地的学术与人才,譬如最后的墨家亦入于秦。

至于秦能统一六国,其原因非常复杂,但和孔子没去秦国没有任何关联,借着这个话题贬损儒家,实际上是不读书的一种表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