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古诗全面反映陶渊明的农耕生活,虽然贫困但是却乐此不疲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陶渊明早就已经成为一个象征。他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开辟了中国古典诗词当中的田园诗,而且他“不为无斗米而折腰”的高尚品格在后世赢得了很高的赞誉。

我们最熟悉的诗歌,莫过于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和大自然,身心融为一体的诗人形象。毕竟在官场当中处处不得意,回到故乡,以种地为生倒也是人生一个潇洒豁达的选择。

但是正如古人所说,隔行如隔山,种地的农耕生活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那么简单。在陶渊明的归隐生活当中,有一首古诗全面地反映出了他的农耕生活状态,虽然贫困,虽然反映出的是一个不合格的农民形象,但是陶渊明依然乐此不疲。

有诗为证: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就是陶渊明非常著名的《归园田居·其三》,其中的每一对诗句都经常拿来作为考题。尤其是“带月荷锄归”中的“带月”经常和成语“披星戴月”中的“戴月”作为对比,来考察孩子们对于诗歌中具体用字的掌握程度。

在古诗的一开始就反应出了陶渊明作为一个农耕者的不合格之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既然是归隐田园。那么为了维持生机,就必须要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土地里刨食吃。农民是我国传统社会当中历史最悠久的职业,虽然不见得技术含量有多么高,但是,一下子从一个书生转行当农民,其中的区别还是挺大的。

所以,陶渊明收获的只是“草盛豆苗稀”。在他所打理的这一片田地当中,野草到处都是,但是豆苗却稀得可怜。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陶渊明对于这一片土地几乎倾尽了全部的心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早晨的时候就开始下地铲除杂草,一直到晚上等到月亮出来的时候才扛着锄头回到家中。

为了这一片土地的收成,可谓披星戴月倾尽全力。

而且在山间开辟的这一片土地当中,交通情况也很不理想。“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狭窄的,曲折的小路上到处杂草丛生。过一趟几乎都要弄脏了诗人的衣服。而且在陶渊明“带月荷锄归”的时候,遭遇“夕露沾我衣”,打湿了衣服。

虽然这情况有点尴尬,但是诗人的内心依然乐此不疲。毕竟“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相对于在官场当中受到的那些挫折和令人无奈,如今被露水打湿一点衣服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此时的陶渊明归隐山林并没有多长时间,对于农耕生活依然怀有很高的兴趣。但是等到他年迈之时,已经没有力气在从事农业劳动之后,不得不以乞讨为生。在他后来的一首古诗当中所写“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陶渊明的晚景凄凉,让今天的我们心生感慨。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图片原作者对本文的贡献。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