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刑部冤案一事,康熙帝为什么更希望老四胤禛来审理?

在雍正王朝中,关于刑部冤案一事,存在很多疑点:

比如为什么刘八女会选择跟自己有仇的张五哥顶罪?比如阿兰并不知道当初借宿的是十三阿哥,她是怎么找上门的?比如老八胤禩,赈灾不接,追欠款不接,偏偏接了刑部冤案?

而通过这几个疑点的层层揭开,我们不难发现,刑部冤案其实是老八胤禩做的一个局,一方面他急于摔掉任伯安这个包袱,同时也是借此打击太子胤礽一伙。

那么作为睿智的康熙帝,他为什么会同意老八胤禩接下这个差事呢?面对老四胤禛的生病,他又是什么态度?

本期话题:雍正王朝中老四胤禛生病不能接刑部冤案,康熙帝为什么很失落?

一、

其实看二月河的小说原著《雍正皇帝》可以得知,阿兰确实被老八胤禩收买了,虽然剧中给阿兰洗白了,但是洗的还不够彻底,多多少少还隐藏着老八胤禩的影子。

其实一开始老八胤禩并没有想过要扳倒太子胤礽。

但是事情的发展总是让他多想,以老八胤禩在江南的势力,不可能不知道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的行走路线,也必然会知道他们曾经经过江夏镇。

所以对江夏镇发生的一切也就不会不知,这也是后来年羹尧血洗了江夏镇后,老八胤禩一直怀疑老四胤禛的原因所在。

因为当时的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名义上是太子胤礽的手下,他们的所作所为都代表太子胤礽的得失。这也是康熙帝不满意太子胤礽对赈灾的老四胤禛评价的体现。

有人认为,可能是在江夏镇老十三胤祥就透露了身份,这才导致阿兰找上的门。

如果真是那样,阿兰会瞒着张五哥,张五哥还会心甘情愿去顶罪?

而且这一路审判都对张五哥不利,眼看明天就要砍头了,阿兰才想到找老十三胤祥?这根本不合逻辑,如果早就知道那晚是十三阿哥,阿兰必然不会拖到最后一天才找上门,万一人不在家,岂不是搭上了哥哥性命?

而且阿兰又不是仅仅认识老十三胤祥,还有老四胤禛呢,她怎么就正好选择了侠肝义胆的老十三?显然背后有高人指点,其实这个幕后指点人,就是老八胤禩!

并且,后来老八胤禩审理这个案子的时候,任季安和刘八女相当配合,毫无防备。可惜最终在他俩签字画押之后,老八胤禩突然脸就黑了,这俩人立马傻眼,这也说明这一切都是老八胤禩的策略。

目的很简单,就是扳倒太子胤礽!

二、

而老四胤禛,作为张五哥的熟人,他为什么不接审理刑部冤案这个差事呢?

实在这个问题上,他是想接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他想表现,就像当初追缴户部欠款的时候,邬思道说的那样:

“如果王爷您也不愿意接这个差事,那么皇上不是连一个愿意为他分忧的儿子,都没有了吗?”

可是刑部冤案一事,并不是他一个人想接,而是有其他皇子也想接,原因就是因为这件事牵扯到了太子胤礽。

其实通过前面两次事件,尤其是追缴户部欠款一事,康熙帝批评了老四胤禛,这让老四胤禛心中很不是滋味。再联想到康熙帝跟他讨论的“孤臣”思想。

他有点明白了,康熙帝重点应该是放在“臣”字上,而老四胤禛显然理解成了“孤”字。也就是说,康熙帝更希望看到老四胤禛去得罪人,做好了差事功劳是太子胤礽的,做差了,责任都是老四胤禛的。

康熙帝也明白,刑部一直归太子胤礽管,只要查下去,很可能会查到太子胤礽头上。不仅他这样认为,邬思道同样这样认为,这才是邬思道为什么阻止老四胤禛接刑部冤案差事的根本立足点。

那就是不管谁接,都会查到太子胤礽头上,而且都能查出太子胤礽有罪,并且很可能是大罪,到时候康熙帝废掉了太子。查案的人反倒成了众矢之的,毕竟太子胤礽一党人数众多,端了这么多人饭碗……

这也是老四胤禛犹豫的地方,他必须要猜测康熙帝的意思,到底是想保太子,还是想废太子?

而之前的表现来看,康熙帝显然更像是要保太子胤礽,不然的话,不会对太子卖官的事不采取措施,甚至还帮他批准了这些官员。

老四胤禛犹豫的地方,就在于,康熙帝是不是暗示他去保太子?

这也导致邬思道以出走相逼,就是不想让老四胤禛接下这个案子。

其实邬思道话只说了一半,有一半的话他没有说完……

三、

那就是,老四胤禛一旦接下了这个案子,那么不管最终结局如何,他都离皇位更远了一步。

而邬思道从入住老四胤禛府邸的那一刻起,他就是奔着帝师来的,也就是要扶老四胤禛上位!

当然,他们俩怎么想,并不影响最终结局,关键是康熙帝是怎么想的?

这就是涉及到这个刑部冤案的设局人了,康熙帝头脑发热,一时冲动,劫了法场,救了张五哥。可是救人容易,众人却要讨说法,康熙帝就面临选择了,这个案子查不查?

不查也不行啊,毕竟法场是自己劫的,不然脸面何在?

如果要查,那么就要想好可能的结局,如果最终查出来太子胤礽无罪,那么万事大吉。可是一旦查出太子胤礽有罪,这怎么办?撤还是不撤太子?撤了后,谁来承担撤太子的骂名?

而此时的康熙帝并没有做好撤太子的准备,显然第一种方案最合适,这也是他选拔人才的最初出发点。

显然,这个案子让老四胤禛查最合适,最好再带上老十三胤祥,这样就双保险,肯定查不到太子胤礽头上。

我们看后来办案时,老八胤禩就是瞒着同是钦差大人的老十三胤祥,目的就是怕阻拦。

而如果老四胤禛不接这个案子,给康熙帝的感觉,就是心里有鬼,这不是他的性格。并且怀疑他跟太子胤礽不一条心了,这就跟当初给他定位“孤臣”产生了矛盾。

对于老四胤禛来言,如果按照康熙帝的意思,查不出太子胤礽的罪过,毫无疑问,他再次帮了太子,那就真的成为“孤臣”了。不仅太子胤礽不记好,还会遭受其余皇子的打压,跟皇位基本无缘。

如果他查出了太子胤礽的毛病,那么康熙帝就会认为老四胤禛这是落井下石,毫无兄弟情义可言,一旦给定性为这个理由,他就更跟皇位无缘了。

后来康熙帝评价老八胤禩“其心可诛”,正是这个结局的最佳阐述。

所以,只要老四胤禛接下来这个差事,干好干坏,都是跟皇位无缘。

四、

那么最终老四胤禛为什么没有接呢?

其实不仅老四胤禛跟邬思道讨论良久,连上书房的几位大臣面对这件事时,也是意见不统一。

比如佟国维和马齐他俩是推得一干二净,理由很简单,也非常冠冕堂皇,那就是皇家的事,自己哪能插手?

而最懂康熙帝的张廷玉,确实揣摩圣意最佳,他提出最好让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来查案。他的这种举荐,很明显,是说到了康熙帝心坎里,毕竟他俩确实是想保太子胤礽。

其实张廷玉不仅仅在这里表现的保太子,包括后来的烧老八胤禩奏折,说什么没看到;八大山庄被围,也是张廷玉提醒康熙帝看一下太子的调兵手谕,会不会有人陷害太子;后来举荐新太子时,张廷玉更是直接举荐废太子胤礽。在这一点上,张廷玉一直紧跟着康熙帝的步伐,他的喜好,就代表康熙帝的喜好!

后来老四胤禛终于还是听了邬思道的话,巧妙地把自己搞病了,等于告诉康熙帝,不是不想保太子,而是条件他不允许啊,是不是啊,皇阿玛?

听到这个消息,康熙帝确实很失落,最终让老八胤禩来查,还不忘加一个老十三胤祥。

而老八胤禩的手段也很高明,他按照计划,诈了一份口供,其实也不算是诈,太子胤礽自己确实也不够干净。肖国兴的口供连夜送到了康熙帝手中,目的也有两个:

一是向康熙帝表明态度,自己并没有公开太子胤礽的罪证,也无意扳倒太子,希望康熙帝不要误会。其次,则是试探康熙帝对太子胤礽的态度,如果不满,则会公开罪证,如果要保,则不会公布。

只是最终的结果并没有让所有人满意,康熙帝也不满意,太子胤礽也不满意,老八胤禩更不满意。

本来这次刑部冤案,太子胤礽有点冤枉,这种事也不是他指使的,甚至他都对底下的人大发雷霆,只不过他心还善良,想要保他们,结果不仅没保成,还把自己搭进去了。

于是最终展现给人们的结局是:太子有罪,老八胤禩故意扳倒太子!

这个结局是康熙帝最不想看到的,估计他拿到口供的那一刻起,非常埋怨老四胤禛,早不病晚不病偏偏需要你的时候你病了,但是埋怨归埋怨,反而是这次事件后,老四胤禛成为了康熙帝下一个储君人选!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上期回顾:雍正王朝中从没进过京的阿兰怎么找到的胤祥?背后秘密鲜为人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