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之间真的存在禅让么?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以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上述记载讲的是尧舜之间的禅让,光辉而美好。

禅让

然而,对于尧舜之间的交替,还有完全相反的记载。《韩非子·说疑》中记载“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竹书纪年·五帝纪》中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尧和舜

这些记载使得禅让的光芒迅速暗淡下来,充满了赤裸裸的篡位的味道。对于舜篡位一说,目前的主要证据总结如下:

1)可信度问题。《史记》里关于禅让的记载与《尚书》几乎相同,可见司马迁是以《尚书》为依据的。然而《尚书》为孔子整理而成,作为儒家经典,其中经过了大量的删减改造来维护其所标榜的仁义道德,属于二手资料。而《竹书纪年》是西晋武帝时盗墓所得,为战国时魏国史官记述的一手资料,在可信度上,《竹书》高于《尚书》。

竹书纪年

2)禅让与时代前后脱节。在尧舜禹(三代)之前,黄帝蚩尤,共工颛顼为争位打的血流漂杵,三代之后,启杀益,羿代夏,寒浞杀羿,也是为了权柄血腥相杀。唯独中间的三代发展出了道德水准极高的禅让,这有些不合逻辑。“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才是上古时代权位交替的主流。

3)舜的身份问题。根据考证,舜出生于山东菏泽一带,地道的东夷人(《孟子》记载“舜生于诸冯,……,东夷之人也”)。然而联盟首领一直出于黄帝系,一个东夷外人担任首领显然不太合规,存在很大篡位可能。

4)丹朱的威望。《史记》中记载尧对自己的儿子丹朱的评价是“吁!顽凶,不用”,然而尧的大臣放齐却说“嗣子丹朱开明”。当然这可能是放齐在拍马屁,但是《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山海经》中记载的古代首领有帝号的不多,而丹朱却有了帝号,郑玄说:“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并且其台和尧舜之台并列,这说明丹朱在民众心中很有威望。当然,有人可能会反驳,丹朱确实称过帝嘛(《史记》记载“三年丧毕,让丹朱”,即舜曾让位给丹朱),称其为帝只是客观事实的描述吧。但是“挚”同样称过帝(《史记》记载 “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帝放勋立,是为帝尧”),却从未有古代典籍将其与帝喾、尧、舜等并列,因此如果丹朱威望不足的话,就凭其短短的称帝时间,有没有帝丹朱台都很难说,更不要说够资格与帝喾、尧、舜并列。因此,《史记》中对丹朱的记载很可能是儒家为了让禅让显得理所当然而人为进行了黑化。

5)舜上台后立即对尧的旧臣进行了清洗。尧时期有四岳八伯辅佐(驩兜,共工,鲧)。然而舜一掌权,辅佐重臣立马变成了四罪,并惨遭流放。反而是尧时期“未能举”的“八恺”(高阳氏)和“八元”(高辛氏)被提拔重用。话说尧乃贤帝,怎么任用的是四罪,反而未能举的是高才呢。故此,任用八恺八元,流放四罪是舜在培植自己的势力,同时对忠于尧的势力进行清洗,从而也说明,舜的继位充满了斗争。

6)陶寺遗址证据。陶寺遗址乃尧都,发掘显示尧都曾发生过大规模血腥暴力事件,这与篡位一说是相契合的。

陶寺遗址

7)舜的性格。《史记》中记载舜小时候受到全家虐待,已经到了“皆欲杀舜”的地步。在这样恶劣的家庭环境下,很难想象能培养出圣人的道德水准,倒是培养成隐忍而有心机的性格的可能性更大些。

舜这一家子

对于上述证据,小编以为还是值得商榷的,原因简单说一下:

1)禅让在先秦文献中多有记载,《墨子》、《唐虞之道》、《容成氏》等与儒家无关的古籍中均宣扬禅让。即使开头的《韩非子》,其事实上也并未否定禅让。因此禅让一说的证据非独《尚书》,反而很充足。

2)联盟首领在三代以前一直在黄帝系中通过公推的方式稳定交接,并无血腥争斗。黄帝与蚩尤的争斗是在联盟首领确立之前。颛顼与共工的斗争则是在颛顼顺利继位之后,原因也是由于共工对颛顼的“绝地天通”政策不满所致。三代以后禹实行家天下,已经打破了过去联盟首领公推的交接方式,所以爆发了血腥争斗。

3)此时的诸夏与东夷已经融合的非常密切,之前的颛顼也曾在东夷任孺帝。而且根据记载,尧时曾举行两次公推,第一次推荐的丹朱、共工、鲧均为炎黄系的,并试用了鲧9年,结果这些人选都不行,然后才将目光转移至舜身上。可见,炎黄系可能确实缺少合适的人才。

4)在第一次推荐的时候根本没有舜参与,而且尧还握有实权,此时丹朱都未能被试用,丹朱可能水平确实不行。话说回来,丹朱作为尧之子,继位优势比舜大的多,这哥们但凡有点水平,他老爹也不会放弃,断不可能让舜出头。

5)舜提拔八恺八元和流放四罪时,尧仍在台上,是知晓的,此时的舜刚掌握权柄,并没有自己的势力,可见实际上应该是尧要流放四罪和选拔人才,当然也可能是舜蛊惑尧,这就是舜的本事了。

6)对于陶寺遗址,小编以为这可能和尧舜之前的政权交替并无关系,而是和丹朱有关。尧死后,舜曾让位于丹朱三年,这究竟是怎么个情况很难考证,但《竹书》中记载“后稷放丹朱于丹水”,可见,丹朱后来又被流放了,陶寺遗址中的血腥冲突很可能是丹朱被流放时发生的。

7)对于舜的性格,小编以为这只是没有证据的推测,舜在位期间,勤政爱民,政治清明,四海咸服,即便是个腹黑男,也是个品格高尚的腹黑男。

总而言之,小编认为:所谓禅让实际上就是三代以前的部落首领公推制的带有道德光环的说法,应该是确实存在的,虽然其中舜可能采取了一些手段,但并不影响禅让的实质,篡位一说并没有特别过硬的证据。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