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烂尾皇宫明中都:百万人修6年突叫停,只因工匠下诅咒?

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北京故宫几百年来一直以其恢宏、精美绝伦的建筑让人赞叹。但世人却很少知道,在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安徽省凤阳县城的中轴线上,曾座落着一座比故宫面积还要大12万平方米的皇家都城。它曾为故宫的修建提供了严格的规制和风格要求,更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最恢宏的都城。

历经600多年的沧桑,这座“即将完工却被紧急叫停”的皇家都城早已面目全非,远远望去仅剩断壁残垣,周围老百姓只知它叫“老县”。直到2015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有关部门才正式开始对其发掘和保护,人们才知道,原来它曾是明朝的第一座皇家都城,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中都。

明中都遗址模型,气势恢宏。摄影/记者 时婷婷

2019年2月,明中都遗址入围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座神秘的古都城为何在即将完工时被紧急叫停?它的金水桥为何与故宫“五龙桥”不同?3月1日,上游新闻(报料微信号:shangyounews)记者走进明中都,探索600年前的中都谜团。

明中都承天门遗址航拍图。受访者供图

选址之谜

明中都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府城镇西北,淮河中游南岸。公元1368年,曾经放过牛、种过田、当过和尚、讨过饭的朱元璋,率领家乡贫穷子弟,在元末战乱群雄角逐中取得最后胜利,建立了长达276年的大明王朝。

朱元璋力排众议,将都城建在凤阳的想法,让大臣们很是费解。

其实,朱元璋起兵反元不久,在谋士们的策划下,曾将南京作为建都的首选之地。然而为时不长,随着战争形式和作战对象的变化,朱元璋正式称帝后,就对定都南京产生了动摇。如何选择一个既是政治中心又方便指挥北方作战的都城?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朱元璋。

“战争形势的变化,是朱元璋在南京之外另选都城的主要原因。南京远离战场,使朱元璋不能亲自指挥前方统兵诸将。而他深知,对北方元军的胜败决定着自己的政治命运。因此,朱元璋考虑选择北方适中的地方作为都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阚绪杭向上游新闻记者介绍。

有了这样的想法,朱元璋开始四处考察。1368年4月,徐达攻占汴梁后,朱元璋从南京出发前往汴梁,抵达汴梁的第二天,他便将汴梁改为开封府,之后亲自下令命浙江、江西两省及苏州等9府,运粮3百万石至开封。他还在开封设衙署,任官职、驻兵、屯粮,似乎有将都城选在开封的想法。但令人想不到的是,洪武元年8月(公元1368年9月)朱元璋第二次前往开封督战后,仅停留43天就返回南京,此后再也没去过开封。

当年9月,朱元璋再次将建都一事提上议程。“当时群臣建议都城建在洛阳、开封、关中、四川、北京等地,都被朱元璋否决了。朱元璋曾批评群臣,建议不全面,都不适应建都要求。从他的角度来说,当时的长安、洛阳、汴梁曾是周、秦、汉、魏、唐、宋的都城。受战争影响,地方经济贫瘠,交通不便。”阚绪杭说,最终,朱元璋提出将都城建在其老家安徽临濠,后将临濠改名为凤阳,大出众人所料。

实际上,朱元璋在凤阳兴建中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决定在此兴建中都,目的是为了收买淮南集团,巩固明朝政权。据粗略统计,朝廷中公侯官员多为淮南人,与朱元璋一样出身农民,都有荣归故里、光宗耀祖的想法。在家乡兴建中都,以换取部下更多的支持。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明朝开国第一文臣李善长主持全部工程的设计工作,明中都正式开工建设。

凤阳博物馆模拟明中都建设场景。摄影/记者 时婷婷

兴建之谜

明中都修建之初,朱元璋对其极为重视。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12月,外城就已基本完工。为改变凤阳地区落后经济,洪武三年6月,朱元璋还下令将苏、松、夯、嘉、湖5郡共4000多户居民迁至凤阳耕种;同年6月,又将山西北部8238户居民迁至凤阳生活。在洪武四年2月,他令中书省“以傍近州县通水路漕运者”隶“兴王之地”,于是将寿、邳(今徐州)、徐、信阳等9州和五河、怀远、丰县(今徐州)、沛县(今徐州)等18县隶属中都。

为了保证施工建设进度,朱元璋曾下令浙江、江西、安徽、江苏等地向凤阳运送建筑材料。6年时间里,共从全国调集军人、工匠、民夫、刑徒等共计约100万人参与明中都的建设。

如今,在安徽省凤阳县博物馆里,一处仿真的建设场景雕塑,还原了当时的建设情景。上游新闻记者看到,人偶中有的在烧砖、有的在指挥、有的在运输石料,还有的在雕刻。“最多的时候,有150多万人同时施工,场景有多么宏大。”凤阳县文广新局工作人员袁媛说。

“与北京故宫平面基石和黄瓦装饰不同,明中都在建设中全部采用五色琉璃瓦,大部分出自江西景德镇。同时,每一块基石上都雕刻着荷花、龙、凤、狮子等精美繁复的花纹。金銮殿上的蟠龙石础,都雕有祥云图文。这座蟠龙石础质地为白色花岗岩,长2.62米、宽2.52米、通高1.25米,中间圆形突起础槽内直径1.2米,重达22.2吨;础面雕饰翔云纹图案,础槽突起精雕蟠龙飞舞,是目前全国罕见最豪华的都城金銮殿大基石。”袁媛表示。

在凤阳博物馆内一幅仿制明中都规划建设图中记者看到,明中都宫阙主要分布为:正殿为奉天殿,前为奉天门,后为华盖殿、谨身殿,都翼以廊庑,左右为文楼、武楼。谨身殿之后为内宫,正中是乾清宫、坤宁宫,两侧序列六宫。周以宫城,开四门,南为午门,东为东华,西为西华,北为玄武。宫城外有禁垣,亦开有四门,南为承天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为北安门。

明中都的雕花石基,精美绝伦。按照明太祖朱元璋“但求安固,不事华丽”的祖训,北京故宫也没有如此豪华奢丽的石雕。摄影/记者 时婷婷

“中都城建有内、中、外三道城,第一道城内城又称皇城,周长3680米,面积84万平方米,相当于北京故宫的紫禁城,比紫禁城面积大12万平方米。第二道城是禁垣,开四门,正南门为承天门,位置相当于今北京故宫的天安门。第三道城外城周长为30公里,开九门。都城总面积50多平方公里。外郭城较为方正,原设计有十二门,罢建后缩减为九门。禁垣以南的中轴线上还分布有大明门、洪武门。于大明门外设东西向主街道,以鼓楼、钟楼分列左右,再以中都国子学、城隍庙、开国功臣庙、历代帝王庙对称置于街道北侧。可以说是目前规制最大的都城。”袁媛说。

《中都志》中称它为“规制之盛,实冠天下。”可以说,明中都是故宫建设的蓝本,也是封建社会设计最豪华的都城。“阚绪杭表示。

“明中都是朱元璋在位时期建造的首座都城;故宫建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位期间修建。朱棣在营建北京城时,‘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不敢越制。由于北京宫阙效仿南京,而南京宫阙又是按照中都宫阙改造的,因此北京宫阙在布局、规制上与明中都宫阙有极大的相似性。同时,由于北京城与凤阳的地理环境更为接近,且朱棣又在凤阳习武多年,对凤阳宫殿和城市布局应较为熟悉,北京城的郭城及建筑布局可能也参照了凤阳宫殿,如郭城均较为方正且开设九门、在皇城前以东单、西单两座牌楼为端点设东西向副轴线等,均类似于中都。”袁媛说。

明中都的雕花石基,精美绝伦。按照明太祖朱元璋“但求安固,不事华丽”的祖训,北京故宫也没有如此豪华奢丽的石雕。摄影/记者 时婷婷

此外,根据《大明会典》记载:“营建北京,宫殿门阙,悉如洪武初旧制。”而所谓的“洪武旧制”,指的就是按照明中都宫阙改造后的南京宫阙布局规制,和遵照明太祖“但求安固,不事华丽,凡雕饰奇巧一切不用,惟朴素坚壮,可传永久,吾后世子孙,守以为法”的祖训。因此北京宫城没有再按照明中都宫殿那样搞豪华奢丽的石雕。如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内的金銮柱石础是160厘米见方,而明中都的蟠龙石础则达到270厘米见方,且雕刻精美的蟠龙、祥云。明中都建筑的须弥座、石栏板上的石构件大多有着生动的雕刻,如游龙、翔凤、狮子、麒麟、花卉等,而北京故宫建筑上的雕刻较少,且大多雕饰较浅,无法与明中都媲美。

明中都遗址规划模拟图。摄影/记者 时婷婷

罢建之谜

据介绍,经过6年的紧张施工,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明中都“功将完成”。但朱元璋却在这年第二次亲临明中都返回南京的当天,突然下诏停止役作。这一“惊变辍中途”之举,使得明中都成为史上最大的“烂尾楼”工程。

按照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凤阳境内明初修建的与明中都相关的建筑,有宫殿、坛庙、军事卫所、市政设施、公侯宅第、陵寝、寺院等。朱元璋为何在中都即将建成时突然罢建?

根据《洪武实录》记载:“初,上欲如周、汉之制。营建两京,至是以劳费罢之。”与《国榷》记载“至是费据,寝之”的说法也相符。也就是说,朱元璋在洪武八年第二次来到明中都时,看到民不聊生,又考虑到建国初期财力不足,所以提出停建中都。

但是,这个“官宣”,却未得到后世的认可。

明中都遗址考古队队长王志告诉上游新闻记者,只要仔细分析,就能发现上述罢建的原因有问题。当时中都已经修建六年之久,物力、财力、人力都已经基本投入完毕,除部分配殿还没有完成地面施工外,其余部分已经完工。这时提出罢建,反而是一种极大浪费。

明中都现存的五色琉璃瓦。摄影/记者 时婷婷

相反,流传于民间野史的说法似乎更为合理——工匠不堪劳役之苦,利用巫术改变了宫殿的风水,使之不利于主人。此说最明显的证据来自《明史·薛祥传》记载:“八年,(祥)授工部尚书。时造凤阳宫殿,帝坐殿中,若有持兵斗殿脊者,太师李善长奏:诸工匠用压镇法。帝将尽杀之。祥为分别交替不在工者,并铁、石匠,皆不予,活者千数。”

“压镇”又称“厌胜”,是古代工匠用来表示他们的信仰和情绪的一种迷信活动。这段话的大意是:明中都的工匠们想用此法来诅咒王朝不安宁,也是对明中都营建劳役过重、督工太急的无声反抗。朱元璋知道后龙颜大怒,想要斩尽工匠。时任工部尚书薛祥向朱元璋说,有些交班(不当班)的工匠,和铁匠、石匠都没有参与,救活了上千人。

在封建社会“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作用下,朱元璋惧怕这种诅咒,便下令停建,甚至在此后南京都城的修建中,也对殿宇中是否有“厌胜”之物尤为上心(有诸多史书为证)。因此,“厌胜”曾被列为朱元璋罢建中都最主要的原因。

明中都现存的五色琉璃瓦。摄影/记者 时婷婷

初春的凤阳连续阴雨,穿过一片泥泞小路,上游新闻记者来到曾经的中都遗址。如今只有远处破损的奉天门,还依稀能看出皇城的威仪。

采访中上游新闻记者发现,明中都更像是一座悲情的城。在失去了原有的政治光环后,又先后经历了李自成的纵火、清前期的降格,曾经的恢宏殿宇仅剩下断壁残垣。周围居民告诉记者,老人们都管这处城墙叫“老县”,却从来不知道这里原来竟是朱元璋的都城。

但朱元璋为何在返回南京当天便下令“罢建”中都,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明中都现存的金銮殿最豪华盘龙石础。摄影/记者 时婷婷

七龙桥之谜

罢建后的明中都,经过600年的沧桑,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直到1969年,考古学家王剑英来到凤阳。此时很多凤阳人都不知道,这里曾是一座都城,甚至很多明史专家、都城史专家都所知甚少。

而就是凤阳人口中的“老县城”引起了王剑英的兴趣,也让这座600多年的皇城重新走进人们的视线。1975年,王剑英的著作《明中都城考》(1992年在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时定名为《明中都》)面世,让学界首次深入认识了明中都。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与皇陵石刻,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8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展开对明中都遗址系统性考古发掘,先后发掘了承天门的城门及城墙、奉天殿遗址、金水河河道、宫城东北城墙及护城河、西南禁垣内窑址,并配合工程清理了东华门中、北门洞和午门城台北侧的散水。

从午门出发,上游新闻记者向南步行不到百米,就来到曾经的明中都金水桥。从位置上看,明中都外金水桥位于午门以南,承天门以北。与北京、南京外金水桥位于承天门(天安门)以南有所不同。

除了方位不同,2018年9月,王志带领的考古队在对金水桥发掘时竟发现了一个与史料记载不同的秘密,也给发掘工作带来的新疑惑。“之前‘五龙桥’一直是主流观点,故宫的‘五龙桥’与其保持一致。主要是参照《凤阳新书》所载‘御桥五座,在午门南。’这一说法。而且近年来,还流传着‘九龙桥’的说法。”王志说。

“但这两种说法都不对。”记者现场看到,河床之上,共分布着7座单拱桥券,也称为“七龙桥”。王志介绍,每个桥拱由白玉石通过榫卯结构连接形成券脸,内以砖券。从桥券的分布还可以推断出,外金水桥呈“2—3—2”东西对称的布局。北京天安门五个门洞对应五座三拱桥,另外在太庙和社稷坛各对应一座单拱桥。而明中都午门设计为“明三暗五”,东西两侧各有一个掖门,中间三座外金水桥为一组和午门中间三门洞对应,边上各以两座为一组,对应午门的两“观”,为目前各都城的皇城金水桥布局中所仅见。

明中都遗址字砖。摄影/记者 时婷婷

故宫博物院考古所副所长徐海峰曾表示,没想到明中都外金水桥发掘能看到如此完整的基础构造,它的平面布局也很清楚,为了解北京紫禁城金水桥桥面以下基础构造、建造工艺都找到了很好的参照范本。

“这七座桥整体构成中轴线上的外金水桥,最中间一座为御路桥。各桥在建造上暗含了等级秩序。”王志表示,“‘七龙桥’的发现更新了我们对明中都中轴线建筑布局的认识;勘正了《凤阳新书》造成的误解,印证了《明太祖实录》中的记载。”但为何建设“七龙桥”,史料中却没有明确说明。

凭借“七龙桥”的发现,2019年2月,明中都遗址成功入围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8年底,考古队在对外金水桥的发掘过程中,确定了各段河道底面都用砖做了海墁。“铺设海墁可以保持河底平整,有效防止河水冲刷河底,且提升景观效果。这一发现,再加上前段时间在外金水河发掘出的砖砌驳岸,以及错落有致的河床高度等,都是营建等级规制极高的体现。”王志说。

随着遗址发掘面积的增大,曾经恢宏的明中都将揭开神秘面纱,新的疑问也正在浮出水面。“目前我们对鼓楼、钟楼新挖掘的成果,已进行了保护和修复,并在推进明中都遗址公园的建设。今后可能会对部分损坏建筑进行复建,希望能最大程度还原明中都曾经的面貌。让这种都城,重回人们的视野。”王志说。

王志向上游新闻记者透露,随着对明中都遗址发掘工作的推进,今年考古队有了新发现,目前正在进一步考证,新的成果有望解开明中都罢建的真实原因。

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发自安徽凤阳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