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前的今天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总统杜鲁门的陪同下,来到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和平砥柱》的演讲。丘吉尔在演讲中指出,“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已经拉下了横贯欧洲的铁幕。”所谓的“铁幕”就是这么来的。

丘吉尔

丘吉尔的演讲从战略上将以苏联为首的势力视为对西方文明最大的威胁,并鼓励美国与英国结成同盟,在联合国范畴外,通过军事、经济等途径遏制苏联的扩张。这是二战之后,西方领导人首次与苏联公开叫板,为美苏冷战的开启定下了舆论基础。

长久以来,美苏冷战开启的原因是一个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丘吉尔的演讲也被很多学者认为是杜鲁门授意的。丘吉尔作为一个在野党领袖,对英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力毕竟有限。那么丘吉尔的这篇演讲反应了谁的意志,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

被很多美国人视为笑柄

很多仅仅读过高中历史课本的朋友倾向于认为,“铁幕演说”与美苏冷战有直接的逻辑关系,即丘吉尔演讲完,美国朝野醒悟,开启冷战,对抗苏联。如果真的这么简单,那政治家也太好当了。实际上,丘吉尔演讲之后,美国的主流舆论对他的观点并不欢迎。

对美国人来说,在二战刚结束就突然将苏联视为敌人,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儿。毕竟,二战期间的舆论宣传,将苏联视为欧洲的解放者,视为美国的同盟,并且视为打败纳粹德国的英雄。这种基本印象决定了,主流媒体不会立即进入反对苏联的舆论战中。

苏联在二战中的贡献与表现,让美国人民对苏联产生了巨大的好感。尤其是在同一个联盟中,这种好感变成了扎根于民众中的革命友谊。尽管在一部分精英阶层中,反对苏联的声音从未断绝,但是整体的社会舆论不愿意将革命友谊立即变成冲突。

杜鲁门和丘吉尔、斯大林

除了情感的原因外,战后美国的国内思潮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孤立主义再度抬头。美国人民认为,残酷的战争已经结束,美国在海外的数百万军队应该回家,享受和平了。美国人民的确通过战争发了横财,但是并不希望美国立即卷入欧洲大陆新的冲突中。

尽管从国际政治的权力运行逻辑来看,美苏作为国际社会最强大的两股势力,最终一定是倒向冲突与战争。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以雅典同盟与斯巴达同盟为例,已经将这种权力关系讲述的很清楚了。再如,中国战国时的齐秦合纵连横也有类似的权力运行逻辑。因此可说,美苏冷战是历史的必然。

但是,丘吉尔提出“铁幕”还是有点太早了。面对国内外的舆论,杜鲁门不得不装作对这件事完全不知道。事实上,丘吉尔与杜鲁门就演讲内容是反复磋商的。然而,杜鲁门事后否认了这一切,认为事先并不知道丘吉尔会发表如此演讲。

面对记者采访,杜鲁门明确说,他邀请丘吉尔去他老家看看,如果他愿意给他母校的孩子做一个小演讲,孩子们会非常开心。至于演讲说些什么,杜鲁门认为,丘吉尔先生有权讲他想讲的话。记者问杜鲁门对演讲作何评价,杜鲁门说,没什么好说的。

杜鲁门不敢表态也是可以理解的。铁幕演讲让美国朝野震惊。甚至有大量的议员站出来,反对丘吉尔的观点,同时认为,这无异于将美国拖入新的战争泥潭。对于战后的美国来说,这种拖美国下水的行为,很不受欢迎。丘吉尔因为这篇演讲引起了美国人的游行示威,甚至有人在他访问的地方贴标语反对他。

丘吉尔提出了如此“不合时宜”的战略观点,到底是他本人的意见,还是英国政府的意见呢?丘吉尔到底是个跳梁小丑,还是大战略的主角呢?作为下院的反对党领袖,丘吉尔对英国工党政府的外交政策有什么影响呢?

丘吉尔对英国政府的影响

很多人认为,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代表美国做出的,目的是为杜鲁门出台杜鲁门主义打前战。这种观点也是很偏颇的。其实,丘吉尔是英国政治家,他所说的话,做的事,绝对不会代表美国,而只能代表英国。具体说,他的所有观点只能是代表英国国家利益。

作为英国的前首相,丘吉尔如何代表英国?其实,丘吉尔铁幕演说的观点恰好与战后英国工党政府的外交政策保持惊人的一致。然而,战后英国工党政府的外交政策与丘吉尔领导的联合政府的外交政策又是继承关系。

艾德礼工党政府下野后,丘吉尔重新上台,基本上也延续了艾德礼政府的外交政策,并没有做任何改变。这是英国战后两党政治最重要的特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战争锻炼了两党的合作能力以及加深了相互的了解,增加了共识,于是开启了所谓的“共识政治”。

丘吉尔领导的战时联合政府,执政的实际上是工党,而真正对外交、军事起绝对作用的是保守党。丘吉尔是一个对外交有极大的兴趣,但是对内政毫无兴趣,甚至不怎么关心的人。整个二战期间,工党政府对社会、民生最为了解,因此赢得了战后大选。

在共同工作的背景下,丘吉尔的外交智慧全部被艾德礼政府继承,并发扬光大。所以,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的时候,真正迫切需要冷战的是英国。对美国来说,天然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不是冷战最热心的鼓吹者。

英国作为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其外交政策一直是现实主义当头,以权力、利益为考量的基础。这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中的观点基本一致。英国外交的精髓体现在政治家的思想上。因此,丘吉尔的演讲是从英国国家利益出发的,同时也符合工党外交路线。

英国对欧洲大陆的战略自古就是谋求欧洲大陆均势,绝对不允许欧洲出现一个霸权国家。欧洲大陆的霸权国家会严重威胁英国在欧洲的战略利益。所以,历史上一旦欧洲出现了霸权的苗头,英国就会进行遏制。如,拿破仑的法国、威廉一世的德国等。

二战后,从欧洲的形势来看,苏联独霸欧洲已经成为定局。英国想在欧洲大陆搞均势、平衡已经没有机会了。一开始英国曾经联合殖民地、英联邦试图成为第三极,然而很快就因为去殖民化与殖民地纷纷独立而破产了。

对英国来说,符合英国的国际秩序必须由美国人来建设。丘吉尔演讲的目的是拉美国“下水”,由于他毕竟是在野的领袖,不可能直接通过国家政策做到这一点。不过,当时的工党政府接下来从国家政策上,帮助丘吉尔实现了拉美国下水的战略目的。那么美国是如何“下水”的呢?

将美国拖入冷战的策略

丘吉尔在“铁幕演说”中将苏联的威胁说的很严重,试图引起美国的注意。然而,当时美国人民并没有准备好接受他兜售的“战略思路”。英国要想说服美国,最重要的不是鼓吹威胁而是现实的威胁案例。一个鲜活的案例比十场激情似火的演讲要有效。

1946年的希腊、土耳其危机,为英国彻底拉美国下水创造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当时,希腊与土耳其是英国的势力范围,但是英国战后的财力与军力不足以维持这两个国家的秩序。苏联势力已经渗透了进来。如果美国不插手,这两个国家将成为苏联的卫星国。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希腊与土耳其的位置非常重要。一旦苏联拿下了这两个地方,南下可以影响阿拉伯世界,西进也可以控制地中海海域,往东可以深入中亚腹地。一旦英国彻底放弃了这两个地方,这两个地方立即会赤化。

从二战后美国的全球秩序诉求来看,保证希腊、土耳其不落入苏联手中也是美国的核心利益。这两个国家都需要一笔巨款来恢复国内秩序,对抗苏联的渗透。英国作为老大哥,以小弟的姿态问道,现在你(美国)是大哥了,这事儿你管还是不管?

对美国来说,这件事必须管。美国在二战中成为世界工厂,二战结束后,美国也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消耗美国的产能必须要有足够的市场。经济体系与美国不同,政治结构与美国更不同甚至冲突的国家,是无法帮助美国消耗产能的。

英国从国家利益上决定了必须将这些势力范围让给美国。美国与英国有共同的政治、文化、语言基础,将这些领域让给美国,英国可以借美国保持大国的权益。如果让给了苏联,英国就彻底失去了任何机会。

如果说丘吉尔的演讲让美国人民很反感的话,那么希腊、土耳其危机,让美国人民看到,丘吉尔所预言的世界并不遥远,且发生在人们身边。对美国人来说,绝对不允许一个霸权国控制欧洲的市场,这无异于是扼住了美国制造业的咽喉。

所以说,在二战中后期,丘吉尔就已经对未来的世界格局有了明确的判断,认为苏联将成为英国最大的威胁。他判断的依旧就是政治、经济体制的不同,以及对世界秩序的完全不同理解。所以说,丘吉尔的判断基本上也为美国领导世界勾画了蓝图。

在丘吉尔为代表的英国政治家的引导下,美国接过了领导世界的大旗,最终通过冷战将苏联拖垮。冷战的整个过程有很多失控的地方,但是从整体上是符合英国国家利益的。正是因为有了冷战,英美特殊关系才得以强化,也使得英国可以借美国在欧洲乃至世界继续发挥影响。

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二战后的政坛上,丘吉尔并非主角,但是在鼓吹冷战,进而将美国拖入冷战方面,丘吉尔是最重要的战略家。二战后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形成是国家实力决定的,但是真正让这些格局变为现实的是政治家。丘吉尔用他独到的眼光为国际格局构建了蓝图,并将这种蓝图与英国国家利益捆绑在一起,最终成功地将美国拖入了反对苏联的一线,从而实现了英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