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名为“孙曰恭”被拟为殿试头名,朱棣:换人这名字不能点状元

读书人十年寒窗,为的就是在科举考试中一展平生所学博得功名,但真正能一路披荆斩棘从乡试、会试、殿试中脱颖而出的终究还是少数。没有点真本事要想考取举人、进士那是绝无可能,而对于一举夺魁高中状元更是很多读书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在乡试和会试中,考生完全要凭真才实学。不过到了殿试一切都会充满变数,由于皇帝是殿试的主考官,因此他可以凭借自己的喜好来确定考生的名次,甚至以书法、相貌乃至名字钦点状元,这种事在历朝历代都有发生。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秦鸣雷、瞿果成、吴情等三百多名贡士参加殿试后,读卷大臣拟将吴情定为第一名,并将这一名单呈送给嘉靖帝请他钦定。嘉靖帝看到名单上头一个名字叫“吴情”不由心生不悦,因为吴情与“无情”谐音。他非常不高兴地说:“如果朕将吴情定为第一,那岂不是让天下人说朕也是无情第一吗?”

嘉靖帝又看了名单上还有一个名字,叫秦鸣雷,他回想起昨天晚上做梦,梦见巨雷轰响,认为这是天意,于是毫不犹豫地将秦鸣雷定为状元,吴情因为名字而失去了状元。

其实,早在永乐年间就有人因姓名而失去了状元头衔。永乐二十二十年(1424年),殿试之后,读卷大臣拟将孙曰恭定为一甲头名。永乐帝看到这个名字总觉的哪里不对劲。原来古代文字是竖着写的,这样“孙曰恭”后面的“曰恭”两字叠起来就很像是个“暴”字,这就引起了永乐帝不悦。

历史上,永乐皇帝是通过暴力夺取侄儿的皇位的,即位后又大肆屠杀建文功臣,一度被天下人认为是“暴君”。所以他对“暴”字极为敏感和忌讳。否定了孙曰恭之后,他发现名单上还有一个叫邢宽的新科进士,“邢宽”正好寓意“刑宽”,表明自己要实行仁政,而不是崇尚暴力,于是钦点邢宽为状元。

清代因为名字而丢了状元的也有不少。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殿试后,读卷官请乾隆钦定前十名考生的名次。他将这十份策论从头到尾都认真读了一遍,发现最后一份策论是胡长龄写的。他觉得胡长龄这个名字非常吉利,预示着自己能长寿。于是,他笑着说:“胡人能长寿嘛!”遂将胡长龄定为状元。

与胡长龄一样,王寿彭得状元也是因为他名字的缘故。王寿彭家境贫寒,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中举人,1903年参加殿试。这一年恰逢慈禧太后七十寿辰,因此这一科被称为“万寿科”。为了让慈禧太后能高高兴兴地过个生日,大臣们有意将王寿彭作为状元人选推荐给了慈禧。

因此王寿彭的名字中,寿彭可以理解为“像彭祖一样高寿”,彭祖是古代传说中的老寿星,活了八百多岁。如果加上他的“王”姓,就寓意着“王像彭祖一样高寿”。选王寿彭作为状元的意思要祝慈禧太后能长命百岁,也希望清王朝能千秋万代地延续下去。

与王寿彭的命运不同,同样有才华的王国均则因为自己的名字不好而被慈禧定为三甲。同治七年(1868年)殿试后,读卷官选定的呈送皇帝审阅的策论中,有一份是一个叫王国均的考生写的,他的文章确实不错也得到了同治帝的认可,将其列为前十名。

可是等到唱名时,鸿胪寺官员念到王国均这个名字时慈禧的脸色大变,并立即让他们停止唱名。原来“王国均”三个字与“亡国君”的读音相同,对于国势日渐衰败的清王朝而言,“亡国”是统治者最不想听到的忌讳之语。慈禧认为将王国均列为前十名,就等于承认了同治帝是亡国之君。于是将他降为三甲,虽然也是进士,但含金量却大大折扣了。

因最高统治者的喜好,殿试中常常出现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变故。有人不具备状元的实力却因缘际会得了状元头衔,而有的却具备实力而被其他因素所埋没,看来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性不得不给封建专制统治的最高权力让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