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茌平县)鲁义姑祠

关汉卿的《蝴蝶梦》曾有云:“我若学嫉妬的桑新妇,不羞见那鲁义姑。”这里的“不羞见”其实是“羞于见”的意思。元曲中的人物语言,基本反映了这样一个现象,人做了不道德的事,就连家里供奉的鲁义姑也羞于拜见了。鲁义姑其人在鲁西地区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鲁义姑祠位于茌平县韩屯镇罗屯村,据韩屯镇驻地4公里,据村中的老人回忆,原“鲁义姑祠”坐落于村西北近村处,约五、六亩大院,祠堂基座有一米多高,整个祠堂分上下二层,一层大殿阔三间十几米宽,殿内有鲁义姑塑像,楼上二层全为木质结构扣合而成,二楼墙壁南面是“二十四孝图”,西面是陈坛老祖一睡八百年,东面是焚书坑儒。整个祠堂看上去回廊迂转,雕梁画栋,四角挑起,飞檐斗拱,甚是庄重威仪。院中有对称亭子,并设有大型香炉。可惜这座享誉鲁西大地的传奇古祠,在1947年被拆除了,只留下依旧能看出微微隆起的祠堂座基影像在那里诉说不尽的慨叹。

老祠堂大门

清代原祠堂门额

老祠堂

清代同治年间碑刻

1991年,罗屯村和邻近大碾李村六个老太太,自发号召村民捐款捐物,从一毛钱一块砖开始,终于又在原祠旁修建了一座二层的“鲁义姑祠”,虽然新祠堂占地不多,院子不大,且楼宇狭小,但其体现的却是罗屯人对鲁义姑的忠心爱戴和赤诚敬仰。

鲁义姑祠门口一棵老树,不知年岁几何,树裂皮无,枝干枯槁,已死或将死。祠三楹两层小楼,长方有形,如祖宗传下来印糕模子。祠身长年被香烟熏炙,呈酱紫,一种陈旧古董色,使人想起遥远年代。祠内墙上多嵌古碑,正中供鲁义姑塑像,黄衫红披,左右一对童男童女侍立,前面两小童,一大一幼,绕膝啼哭。

祠内

祠内

祠内

祠内

重建的鲁义姑祠在老祠堂南面,四周白墙围起,足有几十亩。新祠堂色泽雅致,体量宽敞,有碑坊,钟鼓楼,大殿。青石牌坊上刻着“鲁义姑姊”,晰晰清楚。

重建的鲁义姑祠

相传每年二月初六为鲁义姑诞辰,四方百姓,纷至沓来!从今天开始,鲁义姑庙外人头攒动、鞭炮声不断,路上人来人往,路两边摆满了各色售卖日常用品的摊点,特别是茌平县博平镇的特产——马蹄烧饼更是随处可见,商贩们把烤炉搬到了庙会上,随烤随买,供善男信女们挑选购买,这也是赶庙会祈福求子的必备“贡品”。

二月初六为鲁义姑诞辰

二月初六为鲁义姑诞辰

二月初六为鲁义姑诞辰

二月初六为鲁义姑诞辰

二月初六为鲁义姑诞辰

传说:鲁义姑“舍子救侄”

据民间传说:相传有一年,齐国举兵侵犯鲁国。入侵的齐兵逼近鹅子屯(今茌平县韩屯镇罗屯村),村里的百姓纷纷逃避。在村西的空地上,有一个年轻的村妇跑在最后被齐兵截住。只见这位妇人右胳膊抱着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左手拉着一个三四岁的男孩,跑得气喘吁吁。齐兵感到很奇怪,于是就问这个村妇:“别人都是抱小的领大的,你为什么抱着大孩领着小孩呢?”村妇说:“这个大孩子是我侄子,她父母都死了,小孩是我儿子。如今大难临头,我宁可舍掉自己的孩子,也不能丢掉侄儿。”齐兵听后感叹道:“人家这里真是礼义之邦,一个村妇都能舍儿保侄,如此仁义,我们为什么还要征伐兄弟国呢?”于是纷纷把兵器投入空地的水井里,磕掉鞋上的土,一哄而散回齐国了。后人为纪念这位深明大义、退敌后保家乡的村妇,就为她修了祠堂,塑了泥像,起名鲁义姑祠,祠在茌平县韩屯镇大碾李村正北的罗屯村。据传,阴历二月初六是鲁义姑的生日。每到农历二月初五至初七,在茌平韩屯镇,四里八村的乡亲们,甚至不少德州、聊城的人们都来到位于该镇罗屯村的鲁义姑祠,举办香火大会,以志纪念。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