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觉晓,何处寻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林散之草书孟浩然《春晓》

《春晓》这脍炙人口的首诗是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才学名动公卿的孟浩然为何隐居在鹿门山,背后有着很深的隐情。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孟浩然选择的隐居地便是鹿门山。据当地县志载,东汉光武帝与近臣习郁在此梦见神庙,遂建鹿门寺记念,后来山以寺名,为鹿门山。孟浩然陈在20岁时曾游览鹿门山,23岁时,他与张子容同隐鹿门山。

王明明《春晓清赏图》

后送张子容应考进士,孟浩然也远行游历,寻求入仕。40岁时,孟浩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他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但一生仕途颇为不顺。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不久又返回故地隐居。

王磊《唐人诗意图》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王西京《唐人诗意图》

《春晓》一诗,意境十分优美,写春天却不直接叙写眼前春景,而是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谢志高《唐人诗意图》

周思聪《处处闻啼鸟》

诗的前两句虽有点出“春”,却不是写春天,而是别致的写出因春宵梦酣,大诗人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才如梦初醒。“处处闻啼鸟”展现的春晓景象,读者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

马子恺《春晓》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想来此风雨必定轻声,不然诗人不会如此酣眠;想来此风雨也必定温柔,毕竟它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无人知道“花落多少”,这其中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费以耕《花落知多少》

崔如琢《春眠不觉晓》

此类旁敲侧击写“春”的古诗还有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

林风眠《春眠不觉晓》

李可染《春眠不觉晓》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从春眠写到惜花,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全诗如同行云流水,清新流畅,浑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