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刘备:是个不会用人的CEO,还是重度疑心病患者!

刘备是一个政治家吗?当然是。

刘备是一个大政治家吗?算不上,至少与曹操这样的大政治家相比,他还差得远。

那为什么千百年来,刘备却获得了比曹操更好的名声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曹魏最终篡汉,而且曹操有狡诈之恶名,而刘备为人处世总给人一种谦谨忠厚之感,且有汉室宗亲的名份,当然更受广大人民群众拥戴。

之所以说刘备不如曹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能知人善任,二是用人颇多猜忌。

刘备知人善任远不如曹操

刘备入蜀前后,广开贤路,广收人才,礼贤下士,善待宾客,为蜀汉赢得了“人和”之誉。特别是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重用徐庶、庞统、法正等贤士的举措,确实为他创大业奠定了最重要的人才基础。

由此可见,刘备的确善于招收人才。但若论知人善任,他作为CEO就远远不如死敌曹操了。

曹操用人,可谓是人尽其才、才尽用其。他对于自己手下的品行、能力全都了如指掌,总能把他们安排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如曹操之御将,拔乐进、于禁于卒伍之间,取徐晃、张辽于降将之列,都屡建奇功,并称名将。曹操善用将之所长,如典韦、许褚勇猛威壮,忠诚奉法,曹操命其息则统亲兵,战则为先锋;文聘原从刘表,威名播于江汉,被曹操仍委以江夏太守之任,遏关羽、退孙权,屡建奇功;臧霸恩信素著,名震江左,曹操使其镇卫青、徐,再无东方之忧;

这些都是事实已经证明非常成功的用人案例。

刘备呢?他当然有看准人的时候,比如提醒诸葛亮,说马谡这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又比如告诫张飞要善待士卒,但这样的闪光之处实在太少了。总体上来看,刘备是一个不善用人的CEO,有很多时候用人失察,对属下的优缺点了解得不够透彻,哪怕对一些跟随他多年的重要将领也是如此。

关羽虽然神勇善战,跟刘备的关系也是最铁的,但他为人任事过于刚愎自用,并非坐镇一方的理想人选,但刘备不仅委他以镇扼荆州的重任,而且对他的短处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一味纵容,客观上不断助长了他的骄傲自大情绪,最终酿成荆州失陷、蜀汉失去屏障的弥天大错。

赵云对刘备忠心耿耿、战功赫赫、品行高洁,但入蜀之后,就因为他与刘备在军事谋略上的看法经常不一致,便失去了刘备的信任与重用。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大行封赏之时,赵云只获得了翊军将军这一杂号头衔。

孟达有功于刘备入蜀,建安24年领军攻下了房陵等地,史书上称时人评价他有“将帅之才”、“卿相之器”。然而,刘备很不信任他,攻上庸时派自己的养子刘封夺了孟达的军权,刘封又常侵凌他,二人必然不和,最终致其率部投魏。

黄权是一个优秀的人才,后来连司马懿都非常器重他。但他在刘备伐吴时,因二人意见相左,便被刘备调离前线,派去江北驻防。刘备被陆逊打败后,黄权所部成了孤军,不得已投降了魏国。后来刘备自己也承认对不起黄权,并不责怪他叛国。

刘备比曹操更加不容异己

在小说中,刘备被美化成一位仁君的形象。而真实的刘备,仁厚的外表之下,其胸怀并不宽广,对下属颇多猜忌,显然是一位重度疑心病患者。有时候,他比起曹操来更加难容异己。

比如刘备明明很想称帝,却假装很不情愿,但当主簿雍茂以时机尚未成熟、会阻塞天下归心为由劝其暂缓称帝时,刘备却暗生忌恨,最后找个机会把雍茂给杀掉了。

又如天赋过人的张裕曾劝刘备不可争汉中,刘备不听,果然落败;张裕又讽刺刘备无须,致其不快。最后刘备将张裕下狱要杀时,诸葛亮来求情,刘备不允,理由竟然是毫无说服力的“芳兰生门,不得不锄。”

刘备和诸葛亮真的如鱼得水吗?

小说和影视作品中,把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描绘得如鱼得水,如糖似蜜。而各种史实证明,其实刘备对诸葛亮非常不放心。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经扔出三个证据:

其一,刘备入蜀时,带着诸葛亮、张飞、赵云,只派关羽守江陵。王夫之分析,这样的安排是因为刘备对刚刚招来的诸葛亮心存疑虑,担心他跟东吴关系更铁,而关羽对自己更加忠贞不二。

其二,诸葛瑾奉孙权之命入蜀,却没机会跟他弟弟诸葛亮私下见一面,不管是刘备不让,还是诸葛亮不敢,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他们君臣二人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毫无猜忌。

第三,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出“君才胜曹丕十倍……如其(刘禅)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样的话,也是很耐人寻味的。这是干啥呀?干嘛把我跟那个篡汉自立的曹丕相提并论呢?可想而知,当时诸葛亮听到这番话,内心肯定是无比惶恐,也很不舒服的。

看到这里,很多挺刘派读者必然要开喷了。其实,还有证据可以说明问题。

比如诸葛亮虽然被拜为丞相,但刘备生前根本没允许他开府(即建立府署自行选任僚属),而是牢牢地把军政大权抓在自己手中。要知道,汉朝的三公、大将军甚至一些将军都是可以开府的,而诸葛亮直到刘禅继位后才获准开府。再说刘备要伐吴报仇时,根本没有征求诸葛亮的意见,而诸葛亮也没有劝谏过刘备。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有私心,不敢谏。

刘备极度排斥巴蜀人才

刘备入蜀之后,却只知重用初创时期的下属及其荆襄一带招收的士人,对巴蜀籍官员、名士存有严重的戒心,对蜀汉后继乏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具体表现在:

其一,巴蜀人才很难进入中央枢纽机关。刘备称帝之后,他任命的诸卿、尚书、侍中、治中等中央级官员,只有黄权、杨洪、王谋、何宗等少数几个是巴蜀籍人士。

其二,刘备对巴蜀人才用而不信,不给实权。从汉武帝时代起,汉朝的军政权力大多握于中朝官之手。蜀汉虽名为继汉之祚,但刘备手下的中朝官,基本没有上巴蜀籍人士。最重要的前后左右四将军都是外来者也就罢了,就连各种名号将军、杂号将军里也很难见到巴蜀人士,只有偏将军黄权、裨将军王平这两个特例。再看20多个地方郡守要员,里面只有杨洪、费诗、张裔是三人是巴蜀人士。

其三,刘备对巴蜀人士带有偏见,只要他们劝谏不合心意,偶有出言不逊,就给予降职、免职,甚至下狱问罪。比如,绵竹人秦宓因谏阻刘备伐吴,就被关进大宾。成都人张裔迎刘备入城有功,被委任巴郡太守、司金中郎将等重要职务,但没过多久,就被降为益州郡太守。南安人费诗也曾获刘备重视,但因上疏谏阻其称帝,就被降了职。

归根结底,刘备之所以排斥巴蜀人才,根本原因还是疑心过重,担心蜀汉江山被益州土著势力复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