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商鞅三次面试经历给我们的启迪

大家都知道,现在工作不难,最难的反而是工作之前的面试,但其实仅仅靠一次面试并不能反映出一个人真正的能力,看看秦朝的商鞅就知道了。

商鞅(约前395—前338年),原名卫鞅,人称商君,本是卫国国君的亲生儿子,不过却是庶出(侧室的儿子),所以没资格继承卫国王位。再说得明白点,商鞅又有贵族气质,又有草根风格,不上也不下,这个性格和我们现代大多数有才能的人都非常的相像。但是这两种略显矛盾的品质,总是让他连面试都无法通过!所以他只有不断为自己争取面试机会。

当时秦国为了富国强兵,四处挖人墙脚、招聘人才。商鞅觉得自己完全能胜任秦国的工作,于是信心满满地去秦国应聘。商鞅好歹是卫国国君的儿子,虽然是小老婆生的,但是总还是有点积蓄的。于是,商鞅按照正常的官场程序,先是巴结了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而后,景监为他安排了一次秦孝公亲自主持的面试。

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面试都是一门大学问,面试的口才、技巧、礼仪等,几乎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前途。甭管你有没有真才实学,面试这关你得先过了,不然的话,人家凭什么给你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要知道,本来面试机会就不多,竞争压力又大,你如果不能好好把握,那这辈子就算完了。

第一次面试:讲帝道

第一次面试前,商鞅居然没有事先了解秦孝公的兴趣爱好,面试的时候,他更没有注意秦孝公的反应。从始至终,商鞅都像在唱独角戏一般,滔滔不绝地讲解着他的“帝道”,就是讲如何能当一个好皇帝,完全不管秦孝公喜不喜欢。

这样的面试,结果可想而知,秦孝公没听几分钟就哈欠连天,最后更是直接睡了过去(《史记》记载:“孝公时时睡”),秦孝公对于这种浪费自己宝贵时间的人深恶痛绝,连带着景监这个推荐人也受到了牵连。(《史记》记载: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

第二次面试:讲王道

第一次面试结果不好,商鞅当然不会就此罢休。一次不行,那就来第二次。五天后,估计商鞅又贿赂了一次景监,景监也是个见钱眼开的主儿,二话不说,直接又为商鞅安排了一次面见秦孝公的机会。

这一次面试比第一次要好些,商鞅依旧口若悬河地讲解着他的“王道”,也就是我们说的百年规划一类,至少秦孝公没有听睡过去,当然了,秦孝公其实也没听进去。《史记》里说的“未中旨”三个字,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商鞅说的那些“王道”,没一句是秦孝公想听的。

第三次面试:讲霸道

也不知道该说景监有识才之慧眼,还是该说他有贪财之贼心,他推荐了商鞅两次,最终却被老板训斥了两次。可第三次,景监还是义无反顾地推荐商鞅,都不怕再次挨批,这可真跟自己过不去啊!

不过还好,第三次面试可谓大获成功,商鞅信心满满地向秦孝公讲解“霸道”,也就是如何短期强大起来,直接KO对手,后者听后跟着了迷一样,不知不觉居然凑到了商鞅的座席前,一直听他说完都没觉得疲惫。

于是这次秦孝公跟捡到宝似的,开始重用商鞅,并于公元前359年提拔他为左庶长,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兼民政部长,绝对是实权。从这年起商鞅开始了他的变法之旅,当然对秦国有幸,对他自己终究还是一个悲剧。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面试的时候并不是要过多的展示自己,而是要了解对方需要什么,就在这个方面多多表现,尽情发挥就行了。当然最后面试成功了,也不要太卖命,不然命真的就卖出去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