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朱元璋为元素周期表做的贡献

一只蝴蝶在太平洋上扇动自己的翅膀,可能会在印度洋引发一场海啸;你今天无意间做的一个决定,可能会在明天影响到世界动态。就好比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怎么也不会知道,自己竟然能和元素周期表扯上关系。

朱元璋等人雕像

我们常见的元素周期表

先不谈我们喜怒无常的朱元璋皇帝,单说说这个元素周期表。

俄国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是将一根筋发挥到极致的人——这人就是看不惯前人对化学的总结,觉得化学就该是一门简单的学问。于是这位化学家在年轻时就开始了对化学各类元素的研究,他把前人分段、分类型的研究方法抛之脑后,将所有的元素看做一个整体进行新的尝试。

别人做研究就在实验室里好好地做,查查资料、看看数据、做做实验就行。而门捷列夫偏偏要走出自己的那扇大门,跑到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化工厂、实验室参观。别说这些外部实践,还真为他积累了不少经验,最终他在一八六九年发现了有“亲个大美女,唐丹养佛奶”之称的元素周期表——这成了许多中国高中生的噩梦。

纪念门捷列夫的邮票

那么朱元璋这个人呢?死的时候才一三九八年,又是怎么和五百多年后的元素周期表扯上关系得呢?

这之间必须提到另外两个人——江苏的徐寿和英国的傅雅兰,这两位小伙子合作将元素周期表翻译成中文。

现在有些孩子用着高科技智能产品和享受着专业外语老师的辅导,都学习不好英语。更别说在那个时代将英文翻译成中文了。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二人还真找到了翻译的规律,开启了引进元素周期表的大门。

但是世事无常,翻译着、翻译着,徐寿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字不够用了。这就相当于赛车的人看到了终点线,结果车里没油了。看到这有人会发出疑问:汉字有几万个,元素周期表里的元素才多少个,怎么会存在不够用的情况呢?这是因为元素周期表在英文书写的时候有着它自己的规律,方便人们记忆。那么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也应该尽量保持这种规律,方便咱们国人记忆和学习。

徐寿的手札

可徐寿二人发现,自己脑子里储存的字似乎不够用了,没有那么多字能够表示出元素周期表的化学规律。于是这二人不得不求助于各种书籍,以期望能够寻找到代表元素的汉字。

不得不说历史就是这么的巧合,一日在一本书里徐寿同志看到了朱元璋家族的族谱。看到朱元璋给自己后代子孙起名的规定,不由得眼前一亮——这不就是自己要的解决方案吗?

那么这徐寿找到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呢?还得从朱元璋起名说起。

熟悉历史文化的都知道:朱元璋一起有着二十六个儿子(没办法,人家后宫多),除了第九子和第二十六子夭折、第八子潭王自焚而死没有后代外,其余的儿子都给朱家开枝散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朱元璋剧照

我们中国人起名都讲究个辈分,老朱更是运用的淋漓尽致。他制定了家法(其实就是相当于家族内的圣旨)规定每个儿子都必须有自己的辈分,儿子的后代也得按照自己定的辈分来取名,譬如燕王朱棣的后代辈分为: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而朱元璋规定后辈们名字的第三个字取法就更有意思了:他按照五行相生的原理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规定轮到那个辈分的名字最后一个字必须带有辈分规定的偏旁部首,譬如朱厚熜就是轮到了火字,所以他的第三个字必须带有火字旁。其他类似的还有朱翊钧、朱常洛、朱由检等,他们的名字都是完全按照朱元璋当初的规定来执行的。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发现,元素周期表里很多字都和朱元璋后辈们名字的第三个字相同,而这正是徐寿翻译的来源。

南京明孝陵

不过也喜得朱家子孙后代都按照朱元璋的规定来取名字,更得益于朱家子孙后代强大的繁殖能力。为了取名不重复,朱家子孙在取名的过程中创造出了许多新的字,比如由朱公锡取名创造出的锡字,由朱均铁取名创造出的铁字等。

当看到这些不受相同、读音相近的字时,徐寿便知道自己取名的问题已经迎刃而解,很快地将元素周期表翻译成汉字版本。而有些元素如果在朱元璋子孙后代取名里也找不到,徐寿就会用相同的方法创字,来给元素命名。

我想,活在四百多年前的朱元璋怎么也不会知道,自己制定的取名规定会为日后元素周期表在中的传播做了如此大贡献。而广大被元素周期表虐得体无完肤的高中生,也不会想到造成自己噩梦的竟然只是因为一个皇帝位后代的取名规矩。

巧合,往往才是文化的真正魅力所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