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之死扑朔迷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大家好,然然今天还是带大家穿越到古代去看历史。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堂堂天命汗的死因,努尔哈赤的死因究竟是什么?史说界众说纷纭,大致上分为两种,一是正史上记载中所说的,他是因病于(1926年8月11日)驾崩,另一种说法是命丧于宁远之战时的明军红衣大炮下。在鄂尔泰《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鄂尔泰并没有明确指出努尔哈赤是患何病而死的,赵尔巽的《清史稿》中,也是大同小异的同样没有指出努尔哈赤的死因,只是说“不豫”颇有一种讳忌莫测的味道。结合后世对几位清朝皇帝的临终记载来看,更使努尔哈赤之死变得扑朔迷离。

正史上记载总会有“为尊者讳”的顾虑,纂史者会碍于身份不能信口开河,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三缄其口。因此,努尔哈赤之死,绝不仅仅是因病死那么简单。也正因为便产生了另一种怀疑的说法,也就是说努尔哈赤是死于袁崇焕之手。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们再回顾一下天命汗努尔哈赤的葬礼。一位喇嘛,一位突然而来的吊唁者,引起了后金国的一片的混乱,奉袁崇焕之命的使者一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置天命汗于死地的仇人竟然派人来到灵前。是惺惺相惜还是另有他图?即使是努尔哈赤的继承者,在政治智商上更胜更胜一筹的皇太极,也看不出这个冤家的真实念头。

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袁祟焕并不是上演《卧龙吊孝》的诸葛亮,也并没有与金主握手言和的打算,更不会与努尔哈赤有英雄相惺之意,之所以派使者来吊唁,实际上是要探看一下努尔哈赤死讯的真假,因为这关系到明军下一步的军事行动。这次打听的结果,努尔哈赤的确是死了。宁远大战时,手上只有两万个人,一座孤城的袁祟焕之所以能击溃十三万大军的后金军,除了在战前所做的八条动员令来鼓舞士气外,更重要的是他使用了11门的红衣大炮等火器,给毫无精神准备的后金军以沉重的打击。

袁祟焕当年使用的红衣大泡,为英国制造的早期的加农炮,炮身长、管壁厚、射程远、威力大,特别是对密集骑兵具有很强大的火力,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也是后金军最大的克星。红衣大炮打死敌人不计其数,还击中了“黄龙幕”,后金军出师不利,急的用皮革裹着尸体,伴随着一路号哭匆匆的撤退。一 个人的死能够让一支有十三万的军队悲伤的撤退,恐怕中弹的只有努尔哈赤。那么如果说努尔哈赤是真的死在了明军的炮火之下,那么首先,他不可能在几个月后再去攻打蒙古。其次击毙努尔哈赤,对于明朝方面来说是个重大的胜利,无论是袁崇焕,还是朝廷上下,文武百官都会将加以浓墨重笔,以鼓励士兵的士气。而袁崇焕在宁远大捷的奏书里,对努尔哈赤被击毙之事只字未提,由此可见,被炮轰中的确实不是努尔哈赤。

但是也有史记载,努尔哈赤在宁远战场上的确受伤。随后让一个进士出身的“小子”袁崇焕的冷言讥讽。回到盛京后,一直耿耿于怀,心中的怒火无处发泄,伤势也无从复原。更由于后来亲征蒙古等一些系列的军事行动,让伤口难以愈合。待到七月份前往清河洗汤浴,致使伤口进一步恶化中,而引起了“痈疽”并发症而死。尤其可见,宁远城下的炮伤可能就是导致努尔哈赤去世的最重要的原因。

那么史书上为什么没有记载呢?你细想一下,大清王朝的一代开国君主竟丧命在一个进士出生的小子手中,清皇朝的颜面何在?古今中外在用兵时,为了稳固军心,隐瞒、迟报主将死亡仍常用的技俩,因此可以说,努尔哈赤是在宁远之战受伤后致死的。而清政府为了自己的颜面,“忘记”将它写进史书罢了。好啦,今天然然和大家分享到这里,明天同一时间再见,历史是人类的一个进化史,也是人类自己编写出来的一部过去史。所以说历史也并不是百分百完全准确无误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