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车宝马不算什么,古人还有骑乘大象的

中国古代诗画中的代步工具之香象

香象渡河,截断众流

关于佛家香象渡河,截断众流的意喻,出于“《优婆塞戒经·卷一·三种菩提品》:"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此佛家语意为喻道彻底精深,且众生悟道真时成为普贤那样的菩萨。

以前我观记录片,只知云南与其周边国有大象,并有人骑乘,当然象身上要有方便骑乘的设施,象骑马有鞍之类的东西,但事实上的上古中原,气候火热,亦有骑乘大象的情形,而且不仅仅是骑乘,而且还是运输工具与大杀器,或者算得上是冷兵器时代的步兵战车甚至坦克罢了。比如今天的河南,小范围的中原地,称着“豫”, 《说文》解释说“豫,象之大者”不言而喻,古中原地带曾经是大象成群生活过。

有关先民训化、骑乘、运用大象的文字记载如下: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乃为《三象》”,

《孟子·滕文公下》也记载说“周公相成王……驱虎豹犀象而远之”,这两段文字写的商人用象作战,周人反之驱赶到边远的地带,抵消商人的战力。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吴军追楚昭王,楚国急了,于是“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这其实是火象阵。

大象广泛见于上古时代的中原,因此古书中记载大舜“象为之耕”,甲骨文中常见“获象”的记载,最多一次捕获了二百五十只野生象,收获颇丰。

大象在古之中原经训化的是能骑,能运载,能战斗,能耕,自然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至于“乘赤豹从文狸”,那可能不算常见,只有少数神仙鬼怪方得以骑乘,所以不再写在专文里。

至于古代绘画中的有关骑乘的象的图,保存者有一青铜象尊,是工艺品,而绘品中多为香象之类,亦是有美好而有教化意义的作品,值得诸位欣赏品味。这些作品有:

哈佛大学:亚瑟`M`萨克勒博物馆藏十六世纪明代佛画《洗象图》

此图为明代佚名画家仿宋代苏汉臣绘画风格的一幅作品,《洗象图》的主题取自佛经典故;“洗象”意即“扫象”,但同时也有“扫相”之意。以洗象为主题的作品在明清时代十分流行。

此画大象的眼睛非常传神,透出安详及满足。画面右侧有一老者扭身回望与一身披红色袈裟,手持锡杖的神僧似在交谈着什么。三名象奴正围拢在大象上下左右,手持棕帚、刷子及揩布,小心翼翼地劳作着,从他们脸上那种虔诚喜悦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法喜充满,能为大象洗浴是一件十分自豪和神圣的事。 因为大象本身具有极大的力量,而且其性格“谨审静重”,因此在许多的佛教故事里面,大象不仅作为菩萨骑乘的坐骑,有时也是菩萨自身的幻化。

十六世纪明代佛画 白描 水墨纸本美国史密森尼博物馆收藏 此图为明代佚名画家仿宋代苏汉臣绘画风格的一幅作品,《洗象图》的主题取自佛经典故;“洗象”意即“扫象”,但同时也有“扫相”之意。以洗象为主题的作品在明清时代十分流行。画面中一童子手持长柄棕帚正在刷洗大象的庞大身躯,大象通体洁白,浑圆粗重的身躯宛如一座小山,这庞然大物周身的曲线却是柔和轻缓,流畅自然,给人的感觉是它的性情善良而又温顺。细小的双睛与通身的粉白色形成鲜明对比,非常传神,透出一股淡定、安详及满足。看得出,此时被刷洗的它很是惬意舒坦。

释迦三尊之普贤菩萨像

(奈良国立博物馆收藏)普贤菩萨为白色肉身,身着条帛、裙和天衣,手持白莲华,乘六牙白象,驾涌云或飞云浮于虚空。作品受到宋元代绘画的深刻影响,衣着以细金泥花纹点缀而非细金箔花纹,这也是此类倾向的体现。另外,为了表现金属器具而在胡粉底色上涂金泥,使之具有一定厚度,这种金泥堆涂色彩也是镰仓时代末期之后普遍采用的技法。

1. 普贤菩萨骑象像

普贤菩萨(Samantabhadra)坐于白象之上,脚下莲花。这幅经幡上方的三角形饰件与下方的穗都已失落。一般来说普贤菩萨像总是与文殊菩萨(Manjusri)成对出现。57x18.5cm

原创文字作者系网络艺评家,诗人,书画家)

主要文章:《宋画哲学》、《家林论唐宋艺术》、《家林读苦瓜和尚画语录》、《完美的女神--品读安格尔的《泉》》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